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模式初探——以美国、马来西亚及英国为例
本文选题:海外华人 + 政治参与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6年06期
【摘要】: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是保障其自身生存发展及合法权益的基础。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和参与所在国政治意识的显著提高,海外华人在所在国的政治参与有了良好发展,形成了美国华人“精英参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参与”及英国华人“推动参与”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参与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参与路径、参与成效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各具特色。通过加强与海外参政华人的联络与沟通,使其成为宣传真实中国形象、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将对改善我国的外交环境、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助益。
[Abstract]: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s the basis to protect their own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host countries has developed well, forming the "elite participation" of American Chinese. Chinese ethnic participation in Malaysia and British Chinese in promoting participation are the three most representative mod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se three mode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th of participation,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form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verseas Chines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making it an important bridge to propagate the true image of China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t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improve the diplomatic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634.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严春宝;张一平;;化外的“边民”: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困惑——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姚慧弈;;马来西亚华人清明祭祖习俗略论[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3 吴小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90年代金融危机的反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芳;市领导会见马来西亚华人客商[N];南昌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林玉;马来西亚华人赈灾晚会震撼人心[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陈爱梅邋光华;传统节日里的根系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周虎城 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走向[N];东方早报;2013年
5 记者 黄戎杰;杨益民会见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代表团[N];福州日报;2014年
6 ;西医学界日益接受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记者 杨永芹;陈和平会见钟廷森[N];重庆日报;2013年
8 孙少峰 曹德超;海外华人政治参与引关注[N];团结报;2013年
9 聂传清;电视片《下南洋》播映[N];团结报;2013年
10 特约撰稿 凌雨;国内字“梦” 国际字“衡”[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静怡;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慧诚;九十年代中马关系的发展与马来西亚华人[D];暨南大学;2000年
2 梅玫;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袁福棠;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节日的仪式化传播[D];南京大学;2014年
4 沈庆隆(SIM KHENG LEONG);南洋绘画风格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5 闫巧玲;马来西亚华人持续的社会抗争[D];复旦大学;2010年
6 汪波;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形成和发展[D];暨南大学;2004年
7 莫光木;马来西亚华人新年习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刘建彪;马来西亚华人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0年
9 黄婉玮;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西亚政府的对华政策[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黄敏诗;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88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8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