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众网络参政规范化研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开始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广泛用于政治领域,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到政治事务之中。但是由于网络参政是个新事物,它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发展;而且网络参政还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性以及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引导人们通过正确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技术参政,利用道德力量来改善互联网使用环境;其次,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来制约人们的网络行为,保证网络舆论更加客观公正,同时,对于那些无事生非者进行严惩,进而保证互联网平台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对网络参政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展望了网络参政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网络参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网络参政的现状:主要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度不健全、参政主体性缺陷以及客体性不足等方面。最后,在借鉴美国和韩国网络参政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参政的现状,提出了网络参政规范化的一些思路,主要包括:网络参政的平衡发展、法制化、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建设开放透明政府和文化规范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由于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以及社会改革逐步推进,社会利益多元化这一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缺乏科学性,与日俱增的还有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公众也渐渐地开始注重自身利益的表达。然而,传统的监督机制以及利益表达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求新的社会监督和利益表达渠道也就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关键了。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逐渐普及以及电子政务在全球的兴起,使网络参政在我国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进行交流,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胡书记说,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句话被网民们看作是网络参政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继胡总书记之后,温家宝总理连续 2 年在“两会”之前通过网络对话亿万网民,这更加激发了网民对网络参政的热情。
网络参政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 年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厅开设“微博云南”,这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开设“微博”发布信息的政府机构。2010年,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支持鼓励网络问政”,这是中国首度把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5月1日9时,“@昆明市长” 正式上线,这也成为中国首个省会城市市长开通的的认证微博。昆明市长李文荣说,“我可以向大家讲,目前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阅读评论,前几天花两个多小时,以后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但我会坚持的;至于问到有什么效果,我觉得,我倾听了部分参与评论的人的意见,能更多的了解部分群众对政府,包括对我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性意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阿尔温.托夫勒(1984)曾经在分析说网络参政的时候主要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格莱姆.布朗宁(1996)在研究网络参政的时候主要建立在电子民主的基础之上,他在所著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作为一项用途十分广泛的工具,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使用对传统参政模式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互联网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人们集中起来,尤其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假设某个政治话题他们比较感兴趣,只要有一个人开始发表意见,那么相同爱好的所有人都会自发地进行跟帖来回应楼主,希望通过广泛传播的方式引起政府以及专家的注意。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个政党的日常事务处理之中,而且使用得已经比较成熟,普通群众也把互联网技术用于生活之中,这就使得大众参政的目标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上大力提倡的言论自由以及各种开放选举等很多政治事务在在不断改变,这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引入。
除此之外,网络民主也是外国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这一点上,国外大部分学者目前持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观点。第一种是肯定者,他们指出,这种模式下的政治权力得到了有效分解,这对实现真正的民主有很大的帮助。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1992)曾经在其所著作品中明确指出,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时间里很可能出现选民代表参政模式被淘汰的现象,而代之的参政模式是全民化参与。罗莎.萨嘉鲁西阿诺(1998)曾经明确指出,网络参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参与比较直接透明,而且整个过程快捷高效。对此,著名学者洛萨曾经在上世纪末期的时候指出,网络参政一定能够达到传统参政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且他还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征。第二种就是持否定意见的人群,他们认为这样的模式没有提高公民参与度,反而使得政府的权力更大,或者有人认为无政府模式将会出现。帕尔(L.A.Pal)和亚历山大(C.J.Alexander)(2001)曾经明确指出,网络参政只是政府迷惑外界的一项工具,事实上他们是为了更好地把行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章 网络参政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网络参政规范化的概念
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越来越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一般来说,网络参政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广大群众能够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并且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群众的意见展开适当的讨论,在最终决策的时候适当考虑这些意见;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政府能够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同时搜集广大群众的意见,保证最终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网络参政的规范化是指在公共管理实践中,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对网民网络参政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使之合理有序,从而发挥网络参政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2.2 网络参政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2.2.1 网络参政的构成要素
就网络参政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传统参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这就是网络参政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主体、客体和参政方式是网络参政的要素。
1、网络参政的主体。一般来说,公民、政府以及其它形式的相关组织是参政主体的重要组成内容。不过对于网络参政而言,网络共同体也属于参政主体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网民和公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有关联,公民这一概念大家比较熟悉,但对于网民而言,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它可能是公民,同样也可以是其它身份的人群。现在我国相关法律文件里面并没有涉及到这一概念的定义,因此网络参政也难以界定这种身份。所以,公民作为参政主体,在网络参政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网络参政的主体。
同时,另一个网络参政主体——“网络共同体”,它是以开放、虚拟、自由的网络为平台而产生的参政主体。“网络共同体”,这些群体的根本利益一致,关注的重点内容一致,发表的政治建议一致,追求的政治理想一致。他们是通过网络联合起来的网民群体。网络共同体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团体和政党组织,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网上“民间组织”的性质。因为它不一定是稳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更不一定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原则。“网络共同体”被看作网络参政的一个主体是因为它具备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基本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和意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及行政行为。但“网络共同体只有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并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影响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所以说,网络参政主体不仅包含传统的参政主体——政府、政治团体及政党组织,还包括“网民”和“网络共同体”,与传统的参政主体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很多。
第三章 网络参政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16
3.1 网络参政实现了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使民主化的进程加快 ..............16
3.2 网络参政拓宽了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 实时性的民主参与成为可能 ....16
3.3 网络参政催生出政府吸纳疏导民意的创新形式,使得网络参政趋于制度化和常态化...........17
第四章 我国民众网络参政现状分析........19
4.1 发展的不平衡性 ...................19
4.2 制度不健全..................21
第五章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25
5.1 网络参政在美国:奥巴马引领美国进入网络参政时代 .........25
5.2 韩国:网络参政成榜样............26
第六章 网络参政规范化思路
网络参政、议政方兴未艾,大有前途。但是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毫无疑问,要想保证网络参政发挥积极的效用,首先应该让整个过程更加规范合理。这主要是因为网路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保证,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对网络参政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无法保证网路参政的质量。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全方位考虑影响网络参政的主要因素,比如时间以及形式等,并且把这些问题制度化,保证网络参政更加科学规范。同时还应该把网络参政和政府的现实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利益方面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要根据网民对政府网络参政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考核政府领导的工作绩效,对于那些在网络参政过程中应付了事的领导,必须对其采取一定的惩治措施。
6.1 网络参政议政需要平衡发展
网络参政、议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它本身是上层建筑的范畴,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要改变网络参政、议政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重点使欠发达地区得到发展。为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中部和西部加大政策倾斜,逐渐地通过区域开放、区域合作、区域平衡最终达到区域融合,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奠定网络参政、议政的物质基础。只有消除了区域差异,使各地处于基本相同的发展水平,网络参政、议政才能全面地代表中国各地的声音。
结语
网络参政、议政在中国方兴未艾。它是在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推动下迅速兴起的。它的出现为政治参与带来了空前的平等性、真实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网络参政、议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还游离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之外,在表达方式上信息的虚假性和表达的情绪化等问题也很突出。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使其呈现出规范化和常态化。只有这样,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鉴于本人理论研究水平和专业视角的限制,论文中难免出现不完善和不严谨的地方,不足之处期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