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通道地带理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

发布时间:2018-09-07 18:59
【摘要】: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从横向角度来说,通道地带连接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从纵向视野来说,中国祖先在通道地带起源、发展并向四周拓展并形成中国边疆;从中国中心与边疆的相互关系来说,通道地带是中国边疆与中心聚合与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当今天中国边疆面临诸多问题时,通道地带对内吸引和凝聚作用、对外桥梁作用、对边疆具体问题的源头和症结作用不容忽视。
[Abstract]:The center of China's border administration is not in the center of China, nor in the border area of China, but in the passageway of China. The geographical passageway zone is made up of the Great Wall, the Silk Road and the Tibetan and Yi Corridor, mixed with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the north, the Gobi Oasis in the western desert,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southwest. Eastern Plain region and other four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reas in China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mixed zone. From a horizontal point of view, the passageway zone connects the four major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reas in China;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Chinese ancestors originated in the passageway zone, developed and expanded around it, and formed the Chinese fronti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enter and the frontier, The passageway zone is the tie of the game between the Chinese frontier and the central converging and centrifugal forces. When China's border areas are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oday, the role of the channel zone in attracting and condensing the interior, the role of the external bridge, and the source and crux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the frontier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西北边疆治理方略研究”阶段性成果(16JJD850006)
【分类号】:D6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树民;;藏彝走廊——区域研究的沃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2 王铭铭;;藏彝走廊——多学科区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3 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石硕;;关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与研究思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郭岚;;袁晓文、李锦的《藏彝走廊东部边缘族群互动与发展》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段渝;;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7 曾现江;;吐蕃东渐与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及族群分布格局演变[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石硕;;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试论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2期

9 陈心林;;藏彝走廊研究刍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10 王铭铭;;初入“藏彝走廊”记[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硕;;藏彝走廊: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与区域[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2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3 刘辉强;;藏彝走廊的民族语言[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4 尚云川;;“藏彝走廊”的民族语言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5 曾现江;;藏彝走廊的蒙古祖源记忆与传说概论[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孙宏年;;20世纪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7 艾南山;;藏彝走廊的地缘环境和发展刍议[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3期 总第17期)[C];2005年

8 石硕;;神的居所:藏彝走廊中的碉楼——从民族志材料看碉楼起源的原初意义与功能[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藏回”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10 邓平;;藏彝走廊“锅庄贸易”的机制和启示[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石硕 梁枢;藏彝走廊:思想的源地[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宋明;“藏彝走廊”上的凉山亮点多[N];凉山日报(汉);2006年

4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张原;对“藏彝走廊”的人类学审视[N];中国文化报;2013年

6 周万任;尔苏藏族瑰宝——《母虎历书》[N];中国文物报;2014年

7 记者 陈四四;麦坪遗址 佐证藏彝走廊文化交流[N];四川日报;2006年

8 齐健;藏彝走廊沟通中国南北丝绸之路[N];西部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爽;藏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

2 陆刚;互动与相融[D];北方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灿松;白族商人与“藏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登凤;九龙县藏彝走廊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29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229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