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6 00:35
【摘要】: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来,深刻改变了国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发展思路。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社会革新,提供了创新工具和创新理念。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治理面临新的转型。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研究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机理和机制构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提出了一个分析协同治理机理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协同治理主体、协同组织形式、协同动机、协同基本条件、协同障碍等要素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从美国和中国的治理改革实践出发,由实践到理论,探究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模式的理论。 对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研究。从虚拟化、离散化和泛在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治理面临三个新要求:促进互联网治理创新与维护网络安全有机统一,扩大社会民主与加强社会监管有机统一,加强社会协同与增进社会自组织有机统一。中国社会治理将向网络化、平等化和开放性三个方向转型,协同治理也因此面临着技术、民主和合作三个层面发展的新形势。 对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协同的主体、对象、组织形式、动力和基本条件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多元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在协同过程中承担不同职能,发挥不同作用;协同的组织形式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民主合作;认为应根据多元主体自身的协同动力需要出发,从政策上鼓励和促进主体的协同动机;协同的基本条件包括:多元主体间的信任、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激励、有效沟通与协调和制度保障五个方面。 通过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美国“开放政府”改革实践的基本情况和政策逻辑;对“公众专利评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得到六个方面的启示:协同机制的一般框架、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公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激励、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协调、法律体系的保障作用和对改革进程的理性认识。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国协同治理实践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中国存在的三种不同协同模式,即:“信息公开”、“互动协商”和“合作创新”;论证了三种模式的完备性,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侧重点,并指出三种模式之间存在层级关系。认为协同模式与技术平台无本质联系,只与治理理念和治理措施有关;强调选择合适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也同样重要,应因地制宜。关于模式的选择,认为应在不同层面、不同场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通过总结归纳,认为中国协同的主要障碍包括:社会信任缺失、协同目标不一致、激励不足、多元主体沟通不畅、法制保障不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形成障碍的原因,指出协同机制的设计和构建需要破解这些障碍。 设计了一个基于“合作创新”模式的协同机制框架,指出机制设计应注重系统性,还应克服协同的障碍因素。从长期、短期和即时运行阶段三个层次设计了相应的机制环节,并进一步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包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加强法治建设、尊重改革规律。 最后,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剖析研究不足,并就具有未来具有研究价值的相关领域进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
本文编号:2556426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
本文编号:2556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55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