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采煤沉陷区移民再社会化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3:04
【摘要】: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依赖的矿产能源之一,2015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64%,而长时间、大规模对地下的煤炭开采必然会导致地质结构的破坏,形成采煤沉陷区,淮南市作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依赖性城市同样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而采煤沉陷区衍生的问题之一就是其移民社区建设的问题,其中采煤沉陷区移民群体本身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呈现出怎样的生活状态对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淮南市潘集区采煤沉陷区某移民社区为调查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采煤沉陷区移民社区自身所特有的社区文化特质以及移民群体在家乡沉陷搬迁后的社会化状态。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一方面被调查社区的当地居民在新的社区生活环境下对移民后的生活状况,如住房、交通、就学、就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表现为较高的满意度,其对现阶段生活表现的相对不满意的指标主要是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耕地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分析发现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少不更事的儿童多对家乡沉陷的状况表现得较为泰然,不以为意,同时对新的生活环境较为适应;而对于正处于青年期这一特殊的社会化时期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在面对生活学习的社会化环境陡然变迁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极易产生一种“自我认同危机”,心理上呈现出一种茫然的状态。社区中年移民群体在面临失去耕地保障的现实情况下,努力完成自身的发展社会化,不断习得新技能、谋求新工作以完成社会身份角色的转换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同时他们也将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一些特质保留到了新的移民社区,这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其去共同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加强对新生活地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有时又与搬迁社区的形式建设与发展模式显得格格不入。沉陷区的老年移民群体在面对不断沉陷的故土的现实情况下,在安全、现实的强迫下,带着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迁入新社区进行生活的同时,也在努力进行自身的发展社会化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以新的社会角色的塑造重新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可和肯定。采煤沉陷导致的移民安置而形成的结果是两种生活模式的碰撞和冲击,移民群体与新社区之间的相互适应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现阶段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让现状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为采煤沉陷区移民群体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和保障。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采煤沉陷区发展式搬迁,移民群体本身还需要认清自身的新定位和社会角色的转换,良好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同时配合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辅助性工作政策,才能为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发展式的采煤沉陷区移民社区的建设。
【图文】:

年龄分布,社区,年龄分布,占比


新社区的反馈状况更为客观真实,其中15至30岁被调查对象21人,占比10.邋7%;逡逑30至50岁被调查对象92人,占比46.邋7%;邋50至60岁被调查对象52人,占比逡逑26.邋4%;邋60岁以上被调查对象32人,,占比16.邋2%,见图4.1逡逑逦^4.邋1邋X社区移民性别状况性别逦逡逑 ̄逦|有效的百分|累积百分逡逑逦次数邋百分比邋比逦比逡逑有效男逦105逦53.3逦53.3逦53.3逡逑女逦92逦46.7逦46.7逦100.0逡逑总计逦197逦100.0逦100.0邋逦逡逑逦逦逦逡逑100-逡逑80-逡逑60-逡逑次逡逑败逦逦邋逦逡逑92 ̄ ̄逡逑46邋70%逡逑40-逡逑 ̄52 ̄逡逑26.40%逡逑20_邋r^nrn逡逑逦逦16.24%逡逑10^6%逡逑0J逦逦1逦逦逦1逦逦逦1逦逦逦S逦逦逡逑15-30^逦30-50邋^逦50-60邋V逦60邋v邋ii邋h逡逑年龄逡逑图4.1邋X社区移民年龄分布图逡逑二、移民满意度逡逑问卷内容主要在以构建李克特量表的原则下对居民在迁至X社区后的住房、逡逑交通、就学、就医、种地、生活环境、生活成本、就业、休闲以及整体生活状况逡逑等十个项目与之前的生活做一次比较研宄,问题形式以“非常同意”、“同意”、逡逑1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陈永春;安士凯;毕波;徐燕飞;;采煤沉陷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8年02期

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建立[J];中国煤炭;2017年06期

3 王亮;;采煤沉陷区充填复垦现状及优化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12期

4 崔志强;;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12期

5 段磊;;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现状与对策[J];国土资源;2017年09期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16期

7 吴永强;;农村产业融合在山东(5)——新泰:资源城市的产业融合之路[J];齐鲁周刊;2017年16期

8 ;同心协力 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档案工作[J];兰台世界;2007年21期

9 常贵晨;国务院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提出要求[J];中国工程咨询;2003年07期

10 ;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均海;李树志;白国良;;采煤沉陷区房屋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2 ;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综合治理成套技术[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40期)[C];2014年

3 陈利生;姜升;刘陵;;采煤沉陷区建筑用地复垦工程施工的实践与体会[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欣;李俊华;韩冰;;司家营铁矿采煤沉陷区建尾矿库探讨[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贾林刚;;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贾俊姝;周心澄;高国雄;马海宽;;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异质性分析——以山西东大煤矿为例[A];GPS在水利行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渠俊峰;张绍良;李钢;;基于采煤沉陷区复垦的水资源蓄控规划[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学成;韩书才;;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9 徐法奎;张凤歧;李凤明;孙岐发;谭勇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效果分析[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10 高荣久;李树志;何浩;;矸石充填采煤沉陷区复垦建筑用地研究进展[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文昭 海军 张勤 韩军商;陕西神木 采煤沉陷区治理让10万农民受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2 实习记者 王君;我市召开固定资产投资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会[N];忻州日报;2017年

3 记者 陈雁;总局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研究[N];中煤地质报;2017年

4 记者 鄢丽娜;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又添新力量[N];中国煤炭报;2018年

5 李涛;西山采煤沉陷区27个村全搬家[N];中国煤炭报;2018年

6 张卫东 郭强 吴仕丰;北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成效显著[N];朝阳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李建斌;采煤沉陷区新“垦荒”[N];光明日报;2018年

8 记者 王诗侠;华蓥治理76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N];四川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熊丽 通讯员 杜王义;河北峰峰集团 治愈采煤沉陷区综合征[N];经济日报;2018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李珩;把采煤沉陷区变成生态家园[N];重庆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凯;淮南潘谢采煤沉陷积水区沉积物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尚文勤;淮北采煤沉陷区土壤重金属分布赋存及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3 程伟;煤矿区充填复垦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范廷玉;潘谢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转化及水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曦沐;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于淼;采煤沉陷区生态演替规律及菌根修复作用与后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任建廷;风积沙采煤沉陷区AM真菌与其它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D];内蒙古大学;2017年

8 岳辉;采煤沉陷区受损根系菌根修复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金萍;顾桥采煤沉陷区水体—底泥界面锑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2 胡金鑫;采煤沉陷区土壤中汞的甲基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3 黄波;采煤沉陷区移民再社会化状况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4 严聆嘉;基于水循环模拟的采煤沉陷区可供水量调算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

5 李伟;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及规划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年

6 刘丽丽;采煤沉陷区治理中的政社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7 张烨;山西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皓;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6年

9 何侃;地形生成算法与采煤沉陷区三维可视化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王文;采煤沉陷区矸石地基建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68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668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9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