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30 21:13

  本文关键词: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其中重要任务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回应性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对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应用,对指导提升基层政府回应力实践,加快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对政府回应、政府回应力研究的情况。通过对政府回应理论、机制和提升路径三个方面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政府回应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在实践层面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阐述了政府回应、政府回应力的定义和关系,并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将研究对象进一步锁定在基层政府层面。基层政府作为与社会公众接触最为广泛的政府层级,推行政府回应能力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对政府回应和回应力解析过程中,本文明确了政府回应的流程和环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政府回应力建设应着力从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对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进行了细化。之后,本文通过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完成了指标体系的建设。本文选取了大连市西岗区和高新园区两个基层政府来对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了在基层政府回应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评价指标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基层政府回应力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主要是转变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完善体制建设,把政府回应力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中;不断强化回应平台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中的回应平台;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回应,切实保障公众相关权益。
【关键词】:基层政府 政府回应力 评价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目标10
  • 1.1.3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7
  • 1.2.1 政府回应力的理论研究11-14
  • 1.2.2 政府回应机制研究14-15
  • 1.2.3 政府回应力的提升路径研究15-16
  • 1.2.4 研究述评16-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2 基层政府回应力的理论分析18-23
  • 2.1 相关概念18-19
  • 2.1.1 基层政府18
  • 2.1.2 政府回应18-19
  • 2.1.3 基层政府回应力19
  • 2.2 基层政府回应力模型及要素分析19-23
  • 2.2.1 基层政府回应力模型19-21
  • 2.2.2 政府回应力的价值选择21
  • 2.2.3 基层政府回应力的构成要素21-23
  • 3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3-36
  • 3.1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23-24
  • 3.1.1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23
  • 3.1.2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23-24
  • 3.2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的主体与方法24-25
  • 3.2.1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的主体24
  • 3.2.2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的方法24-25
  • 3.3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25-32
  • 3.3.1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的选取25-28
  • 3.3.2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的量化28-29
  • 3.3.3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9-32
  • 3.4 基层政府回应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和计算32-36
  • 3.4.1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32-34
  • 3.4.2 基层政府回应力的计算34-36
  • 4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大连市西岗区和高新园区为例36-48
  • 4.1 大连市西岗区和高新园区简介36
  • 4.1.1 大连市西岗区36
  • 4.1.2 大连市高新园区36
  • 4.2 大连市西岗区、高新园区政府回应力评价36-45
  • 4.2.1 评价数据采集36-40
  • 4.2.2 评价数据整理40-41
  • 4.2.3 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41-45
  • 4.3 提升基层政府回应力的对策建议45-48
  • 4.3.1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认识政府回应的价值内涵45
  • 4.3.2 完善政府回应体制,将政府回应评价纳入绩效考核体系45-46
  • 4.3.3 健全政府回应机制,加强网络环境下政府回应载体建设46
  • 4.3.4 提升公民意识,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监督政府回应的权益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A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51-53
  • 附录B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专家访谈问卷53-59
  • 附录C 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调查问卷59-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浩;侯世忠;;增强对群众呼声的回应力[J];当代广西;2009年17期

2 黄新伟;刘欢生;;新时期政府回应力之缺失及其重塑[J];政法学刊;2009年06期

3 蔡岚;;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政府回应力[J];党政论坛;2010年03期

4 余超文;;基于善治取向的政府回应力:逻辑、环境与成长[J];岭南学刊;2013年04期

5 高玉贵;;政府回应力:内涵、价值取向及提升路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夏金华;;“网络化治理”——政府回应力建设的新视阈[J];行政与法;2009年06期

7 袁浩;;增强对群众需求的回应力[J];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11期

8 陈路芳;;提高政府回应力必须完善和强化问责制[J];行政论坛;2009年05期

9 陈路芳;;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对我国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J];理论探讨;2009年03期

10 蒋大兴;谢飘;;公司法规则的回应力——一个政策性的边缘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子传;;论政府回应力[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善侃;建设有回应力的政府[N];解放日报;2005年

2 沈栖;政府应有回应力[N];联合时报;2003年

3 邵柏 田申;回应力与号召力[N];人民日报;2000年

4 ;应急管理:危机时刻的高效运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九江市考察组来淮考察效能建设工作[N];淮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婉;我国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杨凯;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廖振民;基层政府回应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高季乔;基于农民工诉求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顾怀刚;贵州乡镇政府回应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吕红萍;医疗服务回应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邵腾;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黄乔松;“和合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层政府回应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78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