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视角下的武汉市东湖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1:23
湖泊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河川径流、提供水源、防洪灌溉、养殖水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湖泊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其流域内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甚至是整个生态环境。作为中国第二大的城中湖,武汉市东湖拥有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展现着武汉“浪漫水上之都”的风采。然而,随着武汉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东湖出现水域面积萎缩、水体污染、富营养化严重等一系列湖泊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开展了一系列治理东湖环境的行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武汉市东湖治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东湖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武汉市东湖治理的优化路径对构建城湖共生的生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武汉市东湖治理现状,从多元共治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职能界定不明和社会各“涉湖”主体功能定位不清在东湖治理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借鉴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构建政府(Administration)、企业(Companies)、新闻媒体(ClassicalNew media)、环保组织(Environmental groups)、公众(Public)、科研院校(Technical support institutes)的ACCEPT协同共治体系,并基于此体系提出武汉市东湖治理的优化路径。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职能,从宏观布局和规划的角度,理顺东湖管理体制,完善东湖环境准入体系,建立东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东湖监督执法制度;另一方面,社会各方要承担起保护东湖环境的责任,如企业主动践行绿色经营模式,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环保组织发挥“政社”间的“桥梁”作用,公众积极维护东湖生态权益,科研院校努力提高湖泊保护成果转化率。通过培养六元主体,健全东湖治理合作网络,积极探索湖泊治理新模式。
【学位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东湖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湖泊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湖泊治理研究的概述
2.1.2 湖泊治理与公共物品理论
2.2 湖泊治理的政府职能
2.2.1 政府职能的基本概念
2.2.2 湖泊治理的政府职能定位
2.3 西方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失败论
2.3.1 西方政府干预理论
2.3.2 政府失败论
2.4 社会治理与公众参与
2.5 协同共治理论
(1)协同共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2)政府职能转型进程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3)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研究
第3章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ACCEPT共治体系
3.1 ACCEPT共治体系的设计思路
3.1.1 以“合作网络”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
3.1.2 构建六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合作网络
3.2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运行机理
3.2.1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政府作用
3.2.2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企业责任
3.2.3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
第4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武汉市东湖治理的现状分析
4.1 武汉市东湖污染的演变
4.2 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多元合作状况
4.2.1 武汉市政府对东湖环境的治理
4.2.2 社会各主体参与东湖治理的情况
4.3 武汉市东湖治理的现状
4.3.1 政府治理的现状
4.3.2 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的现状
第5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武汉市东湖治理失效及原因分析
5.1 政府:治理职能定位模糊,宏观把控力不足
5.1.1 东湖管理体制不合理
5.1.2 东湖环境准入体系不完善
5.1.3 东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滞后
5.1.4 东湖监督执法制度不健全
5.2 企业:湖泊保护责任意识待强化
5.2.1 不同所有制成分企业湖泊治理主动性存在差异
5.2.2 不同规模企业湖泊治理参与程度存在差异
5.3 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力不足
5.3.1 媒体部门对舆情引导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互联网媒体利用效率低
5.3.3 媒体舆情引导过程管理不全面
5.4 公众:东湖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5.4.1 公众湖泊保护的公共责任感较低
5.4.2“退渔还湖”积极性低
5.5 环保组织:“桥梁”作用发挥有限
5.5.1 环境保护组织整体上力量仍然弱小
5.5.2 东湖环境保护组织群众基础较弱
5.5.3 环境保护组织参与东湖治理的主动性差
5.6 科研院校:湖泊保护成果转化效率低
5.6.1 湖泊保护类科研项目缺乏市场适应性
5.6.2 绿色科研绩效评价制度较落后
5.6.3 绿色科研技术成果转移制度不成熟
第6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
6.1 德国的“博登湖模式”
6.1.1 德国博登湖的治理实践
6.1.2 德国博登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2 日本的“琵琶湖模式”
6.2.1 日本琵琶湖治理的治理实践
6.2.2 日本琵琶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3 合肥市的“巢湖模式”
6.3.1 合肥市巢湖治理的实践
6.3.2 合肥市巢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4 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总结
第7章 武汉市东湖治理优化路径—基于ACCEPT共治体系
7.1 政府(Administration):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
7.1.1 理顺东湖管理体制
7.1.2 完善东湖环境准入体系
7.1.3 建立东湖生态补偿机制
7.1.4 健全东湖监督执法制度
7.2 企业(Companies):主动践行绿色经营模式
7.2.1 树立绿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7.2.2 构建企业治污减排管理体系
7.2.3 走绿色合作互助的道路
7.3 新闻媒体(Classic & New media):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7.3.1 综合新老媒体传播优势
7.3.2 强化新闻媒体舆情引导的过程管理
7.4 环保组织(Environmental groups):发挥“政社”间的“桥梁”作用
7.4.1 建设环保组织联盟,壮大湖泊保护力量
7.4.2 加强公信力建设,扩大群众基础
7.4.3 优化环保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7.4.4 着重人才队伍的发展
7.5 公众(Public):积极维护东湖生态权益
7.6 科研院校(Technical support institutes):提高湖泊保护成果转化效率
7.6.1 重视绿色技术科研课题
7.6.2 改革科研绩效评价制度
7.6.3 建设绿色科研技术成果转移制度
7.7 加强六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7.7.1 培养东湖环境共治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
7.7.2 实现合作网络的有效衔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8506
【学位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东湖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湖泊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湖泊治理研究的概述
2.1.2 湖泊治理与公共物品理论
2.2 湖泊治理的政府职能
2.2.1 政府职能的基本概念
2.2.2 湖泊治理的政府职能定位
2.3 西方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失败论
2.3.1 西方政府干预理论
2.3.2 政府失败论
2.4 社会治理与公众参与
2.5 协同共治理论
(1)协同共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2)政府职能转型进程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3)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研究
第3章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ACCEPT共治体系
3.1 ACCEPT共治体系的设计思路
3.1.1 以“合作网络”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
3.1.2 构建六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合作网络
3.2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运行机理
3.2.1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政府作用
3.2.2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企业责任
3.2.3 ACCEPT共治体系中的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
第4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武汉市东湖治理的现状分析
4.1 武汉市东湖污染的演变
4.2 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多元合作状况
4.2.1 武汉市政府对东湖环境的治理
4.2.2 社会各主体参与东湖治理的情况
4.3 武汉市东湖治理的现状
4.3.1 政府治理的现状
4.3.2 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的现状
第5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武汉市东湖治理失效及原因分析
5.1 政府:治理职能定位模糊,宏观把控力不足
5.1.1 东湖管理体制不合理
5.1.2 东湖环境准入体系不完善
5.1.3 东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滞后
5.1.4 东湖监督执法制度不健全
5.2 企业:湖泊保护责任意识待强化
5.2.1 不同所有制成分企业湖泊治理主动性存在差异
5.2.2 不同规模企业湖泊治理参与程度存在差异
5.3 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力不足
5.3.1 媒体部门对舆情引导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互联网媒体利用效率低
5.3.3 媒体舆情引导过程管理不全面
5.4 公众:东湖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5.4.1 公众湖泊保护的公共责任感较低
5.4.2“退渔还湖”积极性低
5.5 环保组织:“桥梁”作用发挥有限
5.5.1 环境保护组织整体上力量仍然弱小
5.5.2 东湖环境保护组织群众基础较弱
5.5.3 环境保护组织参与东湖治理的主动性差
5.6 科研院校:湖泊保护成果转化效率低
5.6.1 湖泊保护类科研项目缺乏市场适应性
5.6.2 绿色科研绩效评价制度较落后
5.6.3 绿色科研技术成果转移制度不成熟
第6章 多元共治视角下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
6.1 德国的“博登湖模式”
6.1.1 德国博登湖的治理实践
6.1.2 德国博登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2 日本的“琵琶湖模式”
6.2.1 日本琵琶湖治理的治理实践
6.2.2 日本琵琶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3 合肥市的“巢湖模式”
6.3.1 合肥市巢湖治理的实践
6.3.2 合肥市巢湖治理对武汉市东湖治理的启示
6.4 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总结
第7章 武汉市东湖治理优化路径—基于ACCEPT共治体系
7.1 政府(Administration):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
7.1.1 理顺东湖管理体制
7.1.2 完善东湖环境准入体系
7.1.3 建立东湖生态补偿机制
7.1.4 健全东湖监督执法制度
7.2 企业(Companies):主动践行绿色经营模式
7.2.1 树立绿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7.2.2 构建企业治污减排管理体系
7.2.3 走绿色合作互助的道路
7.3 新闻媒体(Classic & New media):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7.3.1 综合新老媒体传播优势
7.3.2 强化新闻媒体舆情引导的过程管理
7.4 环保组织(Environmental groups):发挥“政社”间的“桥梁”作用
7.4.1 建设环保组织联盟,壮大湖泊保护力量
7.4.2 加强公信力建设,扩大群众基础
7.4.3 优化环保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7.4.4 着重人才队伍的发展
7.5 公众(Public):积极维护东湖生态权益
7.6 科研院校(Technical support institutes):提高湖泊保护成果转化效率
7.6.1 重视绿色技术科研课题
7.6.2 改革科研绩效评价制度
7.6.3 建设绿色科研技术成果转移制度
7.7 加强六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7.7.1 培养东湖环境共治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
7.7.2 实现合作网络的有效衔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金友;;当代西方国家失败理论的路径与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年05期
2 熊严军;;浅谈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7年23期
3 王刚;宋锴业;;治理理论的本质及其实现逻辑[J];求实;2017年03期
4 朱喜群;;生态治理的多元协同:太湖流域个案[J];改革;2017年02期
5 李文钊;;论合作型政府:一个政府改革的新理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6 王慧湘;;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7 韩栎颖;林兴发;;对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6年19期
8 杨卓;彭继伟;;城市浅水湖泊治理技术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7期
9 韦震;;西方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治理研究现状及价值取向[J];财经理论研究;2016年03期
10 刘建平;吴开猛;;安乡县水生态治理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本文编号:2868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86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