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垃圾分类试点的社区参与分化与政府主导定位——基于BN市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8 08:08
  作为一种激发居民自主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基本目标,社区参与已被广泛运用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当下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为分析社区参与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联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本文选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BN市为考察对象,提出社区参与分化的4种"理想类型":弱邻里网络—弱社会组织型、强邻里网络—弱社会组织型、弱邻里网络—强社会组织型和强邻里网络—强社会组织型,并对其中的政府主导性强度及垃圾分类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居委会和环保组织,邻里网络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始终有限,以社区参与分化为基础的"自愿激励"模式在贯彻环保政策之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从而解释了何以上海等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向"政府主导"模式转变。 

【文章来源】:学海.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垃圾分类试点的社区参与分化与政府主导定位——基于BN市的实证分析


BN市城镇生活废弃物“循环收集利用”项目的实施主体

社区参与,垃圾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文本分析,发现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主要完成目标确立、职责划分和指标的传达与考核,BN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区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考核工作(区分类管理中心职能以此类推)。街道对居委会各方面工作负有指导责任,负责下述人员的统一管理:(1)街道垃圾分类督导员、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居委会负责人、网格长(兼职督导员);(2)小区物业经理、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3)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总之,上级政府或部门通过考核任务的层层分解,将参与空间释放至各居委会,实施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各方(见图2)。由图2可见,居民委员会承担组织者角色,是垃圾分类社区参与的枢纽机构,也是负责协调各行动主体的基层自治组织。与之相对照,潜在社会资本特别是邻里网络往往影响了社区参与的进程与效果,各类型小区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参与分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垃圾分类何以能在单位社区持续推行——以“单位人”为研究视角[J]. 王泗通.  求索. 2020(04)
[2]社区融合对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廖茂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5)
[3]社会机制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中的作用研究[J]. 王诗宗,徐畅.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5)
[4]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测评——一个全面绩效管理视角下的非干涉研究[J]. 尚虎平,刘红梅.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5]中国社会矛盾70年演变与化解[J]. 朱力.  学海. 2019(06)
[6]垃圾分类:行动困境、治理逻辑与政策路径[J]. 杨雪锋,王淼峰,胡群.  治理研究. 2019(06)
[7]城市垃圾分类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J]. 李異平,曾曼薇.  中国环境管理. 2019(05)
[8]差序空间:政府塑造的中国城市空间及其属性[J]. 何艳玲,赵俊源.  学海. 2019(05)
[9]诉求激发公共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H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案例的调查[J]. 周亚越,吴凌芳.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9)
[10]社会建设视角下社会组织的情境合法性[J]. 邓燕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本文编号:302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2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