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现代化适应——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TJ县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27 09:07
传统自然观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求索,涵载了质朴的生态理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牟钟鉴先生"宗教文化适应论"的诠释和延展,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和条件性,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与多民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以宗教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实现途径及其成效,以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践,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股份合作社改造与传统自然观及生计模式的兼容。
在对“宗教文化适应论”进行延展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模型,显示其生态理念从心理驱动到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转变。如图1所示,输入端为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输出端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践。适应的目标是实现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转化;适应的实质是在政府积极引导下的相互容纳和协调,是双向性的兼容适应:一方面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如现代化改革及政策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兼容,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主动适应;而适应的关键在于建立并完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链接机制,探索并实施因地制宜的途径或措施。在政府引导方面,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尽量与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和当地的生计模式相兼容;在主动适应方面,则要求人们在客观认识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以及加强自身对现代化发展的适应。通过这种双向性的协调过程,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由“宗教文化适应论”可知,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是可行的、有条件的,是“双向性”的过程:一方面是政策设计要兼顾当地传统自然观;另一方面,当地民众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和长期的实践,传统自然观生态理念的现代化适应在TJ县已逐渐发展为较有效的良性机制,如图3所示。它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高寒牧区的生计需求,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持续增进福利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兼容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朴素的生态理念和心理诉求,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在对神圣物的自然崇拜和满足世俗的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链接,这发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现代化适应的成效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特点及成因[J]. 杨燕同. 生态经济. 2011(07)
[2]四川凉山彝族传统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杨京彪,薛达元,孟秀祥,冯金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3]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J]. 李育红,杨永燕. 贵州民族研究. 2008(05)
[4]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J]. 张建芳. 中国穆斯林. 2006(04)
[5]伊斯兰教的生态和谐理念[J]. 黑保旭,张景国. 中国宗教. 2005(06)
[6]藏族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意识渊源考[J]. 马成富.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7]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J]. 色音.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02)
[8]关于“央”的观念及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J]. 降边嘉措. 西藏研究. 1994(01)
硕士论文
[1]古代蒙古民族草原生态法律观探析[D]. 陈大庆.内蒙古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4005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股份合作社改造与传统自然观及生计模式的兼容。
在对“宗教文化适应论”进行延展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模型,显示其生态理念从心理驱动到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转变。如图1所示,输入端为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输出端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践。适应的目标是实现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转化;适应的实质是在政府积极引导下的相互容纳和协调,是双向性的兼容适应:一方面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如现代化改革及政策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兼容,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主动适应;而适应的关键在于建立并完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链接机制,探索并实施因地制宜的途径或措施。在政府引导方面,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尽量与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和当地的生计模式相兼容;在主动适应方面,则要求人们在客观认识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以及加强自身对现代化发展的适应。通过这种双向性的协调过程,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由“宗教文化适应论”可知,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是可行的、有条件的,是“双向性”的过程:一方面是政策设计要兼顾当地传统自然观;另一方面,当地民众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和长期的实践,传统自然观生态理念的现代化适应在TJ县已逐渐发展为较有效的良性机制,如图3所示。它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高寒牧区的生计需求,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持续增进福利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兼容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朴素的生态理念和心理诉求,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在对神圣物的自然崇拜和满足世俗的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链接,这发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现代化适应的成效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特点及成因[J]. 杨燕同. 生态经济. 2011(07)
[2]四川凉山彝族传统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杨京彪,薛达元,孟秀祥,冯金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3]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J]. 李育红,杨永燕. 贵州民族研究. 2008(05)
[4]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J]. 张建芳. 中国穆斯林. 2006(04)
[5]伊斯兰教的生态和谐理念[J]. 黑保旭,张景国. 中国宗教. 2005(06)
[6]藏族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意识渊源考[J]. 马成富.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7]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J]. 色音.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02)
[8]关于“央”的观念及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J]. 降边嘉措. 西藏研究. 1994(01)
硕士论文
[1]古代蒙古民族草原生态法律观探析[D]. 陈大庆.内蒙古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4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5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