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框架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1-04-21 08: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因为跨越许多学科、包容很多知识、涵盖很多领域需要深入研究。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历史上,基于人是意识的存在物,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作是一个观念机制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不可缺少的理念,来自人性本源、美的建构和思想力量的合成。通过这种辩证的"思",扩展和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彰显蕴含其中的深厚的文明内涵。人性之"思"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结合、气和道相互贯通、"两不立则一不可见"的意蕴。美学之"思"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型和范式差异的美,通过陶冶心灵,塑造人格,净化情感,使现实世界充满美感,体现主客体统一的审美快乐。哲学之"思"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公共性,是语言哲学、意识形态的认知性建构。这些"思"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绚烂的历史和现实的世界。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为什么要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人性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性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结合的本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气和道相互贯通的本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两不立则一不可见”的本性
三、以美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崇高美与整体美的统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美感与快感的统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结合
四、以哲学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品格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性意蕴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哲学的建构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形态认知意蕴
五、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纳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2]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J]. 乌小花,郝囡. 民族研究. 2019(05)
[3]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 马福运. 中州学刊. 2019(07)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与分析[J]. 董强,聂开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5]公共性观念的历史嬗变与马克思公共性观念的变革[J]. 陈飞. 江汉论坛. 2019(04)
[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属性[J]. 赵刚,李墨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7]论意识形态的认知条件——认知维度上意识形态如何可能的阐释[J]. 鲍金. 社会科学. 2019(02)
[8]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詹小美,李征.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1)
[9]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麻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10]何为哲学——对王路教授评论的若干回应[J]. 杨国荣. 江汉论坛. 2017(08)
本文编号:3151406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为什么要在“思”的框架里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人性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性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结合的本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气和道相互贯通的本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两不立则一不可见”的本性
三、以美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崇高美与整体美的统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美感与快感的统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结合
四、以哲学之“思”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品格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性意蕴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哲学的建构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形态认知意蕴
五、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纳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2]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J]. 乌小花,郝囡. 民族研究. 2019(05)
[3]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 马福运. 中州学刊. 2019(07)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与分析[J]. 董强,聂开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5]公共性观念的历史嬗变与马克思公共性观念的变革[J]. 陈飞. 江汉论坛. 2019(04)
[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属性[J]. 赵刚,李墨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7]论意识形态的认知条件——认知维度上意识形态如何可能的阐释[J]. 鲍金. 社会科学. 2019(02)
[8]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詹小美,李征.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1)
[9]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麻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10]何为哲学——对王路教授评论的若干回应[J]. 杨国荣. 江汉论坛. 2017(08)
本文编号:3151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