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大气污染排放的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3 21:36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双重压力,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根同源及相互作用,使得以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和CO2排放―双减‖为目标的协同控制策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环境治理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速、人口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之一,在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费和相对落后的环境治理政策下,迫切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协同减排工作,以确保长三角城市群在治理大气污染物和CO2过程的灵活性,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系统回顾和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协同效应、协同控制的相关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同时采用IPCC指南的参考方法及其他数据的搜集,建立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清单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利用对相关面板数据的整理归纳及空间自相关,分析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与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分析,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中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之间协同效应。根据实证结果,对目前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现状分析得到当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法律约束力不足,治理政策机制不完善;受管...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同治理的研究尺度
1.2.2 协同治理的研究方法
1.2.3 协同治理的效应评价
1.2.4 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2.1 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效应理论
2.1.2 自组织理论
2.1.3 网络化治理理论
2.2 协同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2.2.1 协同治理的内涵
2.2.2 协同治理的特征
2.3 协同治理与大气治理的契合性
2.3.1 排放复杂性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契合
2.3.2 同根同源性与网络化协作的契合
2.3.3 跨区域流动性与过程互动性的契合
2.3.4 公共物品属性与目标一致性的契合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3.1 CO_2 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
3.1.1 清单编制方法
3.1.2 数据及其来源
3.1.3 清单编制结果
3.2 CO_2 的排放特征
3.2.1 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碳排放差异显著
3.2.2 煤炭为长三角碳排放的主要能源来源
3.3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3.3.1 排放种类多,部分超标严重
3.3.2 大气排放整体取得有效控制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性
4.1 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分析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4.1.2 地理加权分析
4.2 结果描述
4.2.1 空间自相关结果
4.2.2 地理加权分析结果
4.3 结论分析
4.3.1 CO_2 排放与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
4.3.2 CO_2 排放与大气污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4.3.3 协同效应在影响方向上存在正负
4.3.4 协同效应在时间趋势上发生变化
4.3.5 协同效应在空间上具有区域聚集性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困境
5.1 法律约束力不足,相关治理政策不完善
5.1.1 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5.1.2 治理过程政策目标存在差异
5.2 受管理体制局限,城市间难以激励相融
5.2.1 地方受管理体制局限缺乏横向协同
5.2.2 区域间相关政策力度差距明显
5.2.3 区域间差异导致利益分配分配和风险承担不均衡
5.3 部门联动不充分,缺乏政策间相互协同理念
5.3.1 CO_2 和大气污染排放的治理部门独立
5.3.2 CO_2 和大气污染排放的治理政多出门
5.4 信息公开程度不同,主体参与积极性欠缺
5.4.1 城市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清单编制缺少统一标准
5.4.2 非盈利组织、市场、公众等参与度低
第六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建议
6.1 建立目标共识,促使多元主体有效合作
6.2 加强制度约束,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
6.3 促进信息共享,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决策保障
6.4 实现利益协调,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电力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及CO2减排效应研究[J]. 汪斌,张欣欣,解玉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2]基于能源活动的广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研究[J]. 谢鹏程,王文军,廖翠萍,赵黛青. 生态经济. 2018(03)
[3]雾霾治理公众舆情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 叶瑞克,施婷,潘婷,卢芳莹,刘康丽.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巴黎协定生效下的中国省际碳排放权分配研究[J]. 方恺,张琦峰,叶瑞克,周云亨.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3)
[5]碳排放与雾霾污染的协同关系分析[J]. 严雅雪. 环境经济研究. 2017(02)
[6]关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法律思考[J]. 周小光,张建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17(05)
[7]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法律实施为视角[J]. 龚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1)
[8]“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政策研究”项目启动[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03)
[9]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J]. 马丁,陈文颖.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10]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 薛文博,付飞,王金南,唐贵谦,雷宇,杨金田,王跃思.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6)
博士论文
[1]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 田培杰.上海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1293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同治理的研究尺度
1.2.2 协同治理的研究方法
1.2.3 协同治理的效应评价
1.2.4 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2.1 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效应理论
2.1.2 自组织理论
2.1.3 网络化治理理论
2.2 协同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2.2.1 协同治理的内涵
2.2.2 协同治理的特征
2.3 协同治理与大气治理的契合性
2.3.1 排放复杂性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契合
2.3.2 同根同源性与网络化协作的契合
2.3.3 跨区域流动性与过程互动性的契合
2.3.4 公共物品属性与目标一致性的契合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3.1 CO_2 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
3.1.1 清单编制方法
3.1.2 数据及其来源
3.1.3 清单编制结果
3.2 CO_2 的排放特征
3.2.1 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碳排放差异显著
3.2.2 煤炭为长三角碳排放的主要能源来源
3.3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3.3.1 排放种类多,部分超标严重
3.3.2 大气排放整体取得有效控制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性
4.1 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分析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4.1.2 地理加权分析
4.2 结果描述
4.2.1 空间自相关结果
4.2.2 地理加权分析结果
4.3 结论分析
4.3.1 CO_2 排放与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
4.3.2 CO_2 排放与大气污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4.3.3 协同效应在影响方向上存在正负
4.3.4 协同效应在时间趋势上发生变化
4.3.5 协同效应在空间上具有区域聚集性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困境
5.1 法律约束力不足,相关治理政策不完善
5.1.1 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5.1.2 治理过程政策目标存在差异
5.2 受管理体制局限,城市间难以激励相融
5.2.1 地方受管理体制局限缺乏横向协同
5.2.2 区域间相关政策力度差距明显
5.2.3 区域间差异导致利益分配分配和风险承担不均衡
5.3 部门联动不充分,缺乏政策间相互协同理念
5.3.1 CO_2 和大气污染排放的治理部门独立
5.3.2 CO_2 和大气污染排放的治理政多出门
5.4 信息公开程度不同,主体参与积极性欠缺
5.4.1 城市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清单编制缺少统一标准
5.4.2 非盈利组织、市场、公众等参与度低
第六章 长三角城市群CO_2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建议
6.1 建立目标共识,促使多元主体有效合作
6.2 加强制度约束,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
6.3 促进信息共享,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决策保障
6.4 实现利益协调,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电力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及CO2减排效应研究[J]. 汪斌,张欣欣,解玉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2]基于能源活动的广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研究[J]. 谢鹏程,王文军,廖翠萍,赵黛青. 生态经济. 2018(03)
[3]雾霾治理公众舆情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 叶瑞克,施婷,潘婷,卢芳莹,刘康丽.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巴黎协定生效下的中国省际碳排放权分配研究[J]. 方恺,张琦峰,叶瑞克,周云亨.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3)
[5]碳排放与雾霾污染的协同关系分析[J]. 严雅雪. 环境经济研究. 2017(02)
[6]关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法律思考[J]. 周小光,张建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17(05)
[7]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法律实施为视角[J]. 龚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1)
[8]“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政策研究”项目启动[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03)
[9]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J]. 马丁,陈文颖.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10]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 薛文博,付飞,王金南,唐贵谦,雷宇,杨金田,王跃思.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6)
博士论文
[1]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 田培杰.上海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1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21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