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2:3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情形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生存于这一地区的多个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网络,是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临潭县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现象
(一)饮食习俗
(二)建筑装饰
(三)服饰
(四)语言
(五)宗教信仰
(六)族际通婚
二、临潭县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和方式
(一)临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
1.共同的地理生存环境。
2.经济生产的互补。
3.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与良好的族际关系。
(二)临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
1.现实经济生产生活中的互补与互助。
2.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编织。
3.地域认同的建构与强化。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事与乡村秩序:洮州“搬场”的人类学分析[J]. 王晓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04)
[2]民族文化交融与民族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为例[J]. 满珂,白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3]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认同——明清以来洮州地区汉民俗的传播与传承[J]. 阙岳. 西北民族研究. 2011(01)
[4]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 王淑英.西北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60688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临潭县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现象
(一)饮食习俗
(二)建筑装饰
(三)服饰
(四)语言
(五)宗教信仰
(六)族际通婚
二、临潭县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和方式
(一)临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
1.共同的地理生存环境。
2.经济生产的互补。
3.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与良好的族际关系。
(二)临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
1.现实经济生产生活中的互补与互助。
2.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编织。
3.地域认同的建构与强化。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事与乡村秩序:洮州“搬场”的人类学分析[J]. 王晓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04)
[2]民族文化交融与民族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为例[J]. 满珂,白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3]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认同——明清以来洮州地区汉民俗的传播与传承[J]. 阙岳. 西北民族研究. 2011(01)
[4]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 王淑英.西北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60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6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