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海港区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9:21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当今社会,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新闻报道的第一落点。新媒体正改变着舆论格局,成为沟通对话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舆论场。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现实问题和矛盾的信息容易在网上集聚交织发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小事情演化成大事件,一般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一地闹事、多地响应,进而反过来进一步激化线下问题和矛盾。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已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更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本篇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客观分析了海港区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其次,结合海港区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具体案例,发现当地政府在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产生原因,包括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整体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完善、预警...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8年4月底至2019年4月底手机上网用户情况
第2章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理论概述-13-从我国著名产业数据研究网站前瞻网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2018年,我国网络视频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较之两年前增长近30%,占全部视听用户数量的53%,而据艾媒网预测,这一数值将在2019年突破5亿。同样,网络短视频的用户也在不断增加,虽然其人数尚仅有手机视频直播用户的六成左右,但是增速却远远高于后者。图2-22016-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资料来源: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展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依照《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拥有网民数量接近8.56亿,普及率占总人口的六成。而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手机设备上网比例提升至99.1%,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上网用户比例持续下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中的社会传媒与人际交往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各类直播软件为代表的APP成为网民信息交互的第一选择。一份针对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网络舆情状况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3.33%的受访对象选择微信作为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微博的69.44%。相应的,“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特点,改变着舆论格局,成为沟通对话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舆论场,舆论引导难度进一步加大。当今时代,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4-现实问题和矛盾的信息容易在网上集聚交织发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小事情演化成大事件,一般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一地闹事、多地响应,进而反过来进一步激化线下问题和矛盾。而且,舆论热点事件发酵周期大大缩短,往往是“当真理还在穿鞋,流言已走遍天下”。新媒体时代,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快速更新迭代,给网络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图2-3网络舆情信息主要信息来源分析(资料来源: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1.2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前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已经指出,舆情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诞生出的一个概念,并且早已有了官方的定义。中宣部舆情局早在2006年便将舆情定义为“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和态度,即民众的意愿、社情民意。”然而,官方的定义并没有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实现与时俱进,很多学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同时诞生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将其划归于舆情的大范围之中。通过对多家文献的阅读研究,笔者较为赞同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对网络舆情做出的定义,喻国明提出,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的舆论情况”,即“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在网络上产生和持有的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的社会政治态度。”要是将这个概念做简单表述,那么网络舆情则可以被直接定性为互联网用户的社会态度。这里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并不可以与社情民意划等号,因为舆情存在不实的可能,而民意则是群众真实意思的反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发声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路径研究[J]. 庞素琳,房秋文. 中国应急管理. 2019(02)
[2]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新媒体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J]. 朱丹妮. 新闻传播. 2019(02)
[3]社会热点事件中新媒体的舆情传播研究——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为例[J]. 李培菡. 新媒体研究. 2018(24)
[4]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 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赵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2)
[5]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刘泾. 情报科学. 2018(12)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及导控对策研究——以“大贤村遭洪灾事件”为例[J]. 赵蓉英,王旭. 现代情报. 2018(01)
[7]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结构逆转:内在机理与现实表征[J]. 侯俊东,肖人彬. 社会科学. 2017(11)
[8]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 陈建华,张彤,张雪. 情报科学. 2017(06)
[9]新媒体语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探析[J]. 王颖,杨转珍,侯广斌. 理论导刊. 2016(12)
[10]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其治理[J]. 张爱军.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6)
博士论文
[1]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 王灵芝.中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管理策略研究[D]. 蔺梦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9
[2]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D]. 荆昭君.郑州大学 2019
[3]新媒体时代合肥市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黄雅娴.安徽大学 2019
[4]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D]. 顾寅.上海师范大学 2019
[5]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地方政府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 张佳诺.内蒙古大学 2018
[6]秦皇岛市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D]. 安佳.燕山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80384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8年4月底至2019年4月底手机上网用户情况
第2章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理论概述-13-从我国著名产业数据研究网站前瞻网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2018年,我国网络视频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较之两年前增长近30%,占全部视听用户数量的53%,而据艾媒网预测,这一数值将在2019年突破5亿。同样,网络短视频的用户也在不断增加,虽然其人数尚仅有手机视频直播用户的六成左右,但是增速却远远高于后者。图2-22016-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资料来源: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展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依照《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拥有网民数量接近8.56亿,普及率占总人口的六成。而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手机设备上网比例提升至99.1%,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上网用户比例持续下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中的社会传媒与人际交往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各类直播软件为代表的APP成为网民信息交互的第一选择。一份针对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网络舆情状况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3.33%的受访对象选择微信作为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微博的69.44%。相应的,“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特点,改变着舆论格局,成为沟通对话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舆论场,舆论引导难度进一步加大。当今时代,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4-现实问题和矛盾的信息容易在网上集聚交织发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小事情演化成大事件,一般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一地闹事、多地响应,进而反过来进一步激化线下问题和矛盾。而且,舆论热点事件发酵周期大大缩短,往往是“当真理还在穿鞋,流言已走遍天下”。新媒体时代,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快速更新迭代,给网络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图2-3网络舆情信息主要信息来源分析(资料来源: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1.2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前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已经指出,舆情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诞生出的一个概念,并且早已有了官方的定义。中宣部舆情局早在2006年便将舆情定义为“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和态度,即民众的意愿、社情民意。”然而,官方的定义并没有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实现与时俱进,很多学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同时诞生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将其划归于舆情的大范围之中。通过对多家文献的阅读研究,笔者较为赞同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对网络舆情做出的定义,喻国明提出,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的舆论情况”,即“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在网络上产生和持有的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的社会政治态度。”要是将这个概念做简单表述,那么网络舆情则可以被直接定性为互联网用户的社会态度。这里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并不可以与社情民意划等号,因为舆情存在不实的可能,而民意则是群众真实意思的反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发声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路径研究[J]. 庞素琳,房秋文. 中国应急管理. 2019(02)
[2]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新媒体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J]. 朱丹妮. 新闻传播. 2019(02)
[3]社会热点事件中新媒体的舆情传播研究——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为例[J]. 李培菡. 新媒体研究. 2018(24)
[4]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 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赵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2)
[5]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刘泾. 情报科学. 2018(12)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及导控对策研究——以“大贤村遭洪灾事件”为例[J]. 赵蓉英,王旭. 现代情报. 2018(01)
[7]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结构逆转:内在机理与现实表征[J]. 侯俊东,肖人彬. 社会科学. 2017(11)
[8]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 陈建华,张彤,张雪. 情报科学. 2017(06)
[9]新媒体语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探析[J]. 王颖,杨转珍,侯广斌. 理论导刊. 2016(12)
[10]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其治理[J]. 张爱军.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6)
博士论文
[1]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 王灵芝.中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管理策略研究[D]. 蔺梦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9
[2]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D]. 荆昭君.郑州大学 2019
[3]新媒体时代合肥市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黄雅娴.安徽大学 2019
[4]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D]. 顾寅.上海师范大学 2019
[5]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地方政府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 张佳诺.内蒙古大学 2018
[6]秦皇岛市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D]. 安佳.燕山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80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8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