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探索(1978-2015)

发布时间:2017-05-07 05:38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探索(1978-20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新兴力量,是引导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在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化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发展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领域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在治国理政进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党发展社会组织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有效推动,得益于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统一”原则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的制度基础,得益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民众参与社会建设主体性的激发。在我国社会发展“三期叠加”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广泛性、多层次的利益表达诉求,分析梳理党发展社会组织各阶段的探索,对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社会组织建设的水平,不断使社会组织成为官民的“连心桥”,进而促进官民共治与良性互动社会治理新局面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探索看作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总结归纳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影响因素、制度基础、管理机制、思维转变、原则遵循以及主要路径等内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社会组织及其发展背景综述、社会组织概念及分类、研究思路与拟创新点等方面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从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双重管理体制等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初步探索中的环境因素、制度基础和管理机制。第三部分分析党发展社会组织转型探索中从管控思维到治理思维的转变、“三统一”原则的遵循以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第四部分主要阐明党发展社会组织创新探索中官民共治与良性互动的新理念和官民联动式社会组织培育的新机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党的重要文献资料、社会组织研究材料并结合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具体事例,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发展社会组织各阶段探索进行阐述。分析认为,以“三统一”为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原则遵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党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制度基础,官民共治与良性互动为党发展社会组织提供新理念,彰显党发展社会组织的中国化、时代化与民族化特征。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党发展社会组织的脉络,同时为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社会组织 三统一原则 官民共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D63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综述13-20
  • 1.2.1 国内社会组织研究综述13-17
  • 1.2.2 国外社会组织研究综述17-18
  • 1.2.3 国内外社会组织发展背景综述18-20
  • 1.3 社会组织概念及分类20-25
  • 1.3.1 社会组织概念厘定20-22
  • 1.3.2 社会组织类型区分22-25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25-27
  • 1.4.1 研究思路25-26
  • 1.4.2 研究创新点26-27
  • 第2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初步探索(1978--2002)27-38
  • 2.1 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初步探索的概况27-28
  • 2.2 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环境因素28-31
  • 2.2.1 市场经济发展与国家权力下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新环境29-30
  • 2.2.2 经济体制转轨与权力结构转型推动社会组织发展30-31
  • 2.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制度基础31-34
  • 2.3.1 城市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奠定社会组织发展基础31-33
  • 2.3.2 民主、法治与联合的精神促进社会组织功能发挥33-34
  • 2.4 双重管理: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34-38
  • 2.4.1 党政权威影响下双重管理体制的确立35
  • 2.4.2 双重管理体制对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35-38
  • 第3章 中共十六大后党发展社会组织的转型探索(2002--2012)38-47
  • 3.1 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转型探索的概况38-39
  • 3.2 从管控到治理: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思维的转变39-42
  • 3.2.1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作用发挥40
  • 3.2.2 治理思维指导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探索40-42
  • 3.3 “三统一”: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原则42-47
  • 3.3.1 党的领导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发展方向42-44
  • 3.3.2 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生存土壤44-45
  • 3.3.3 依法治国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法律支撑45-47
  • 第4章 中共十八大后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创新探索(2012--2015)47-59
  • 4.1 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创新探索概况47-48
  • 4.2 官民共治与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新理念48-52
  • 4.2.1 官民共治与良性互动理念述要49-51
  • 4.2.2 官民共治理念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51-52
  • 4.3 联动融合: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新机制52-55
  • 4.3.1 “联动融合”式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的有益探索52-53
  • 4.3.2 促进联动融合,使社会组织成为培育社区归属共同体的新力量53-55
  • 4.4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新路径55-59
  • 4.4.1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建设55-57
  • 4.4.2 地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新实践57-59
  • 结论与思考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荐华;代表先进生产力,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J];学术探索;2000年04期

2 刘吉欣 ,周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J];山东劳动保障;2004年09期

3 ;《推动西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12年05期

4 梅克保;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J];学习导报;1997年Z1期

5 于祖尧;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J];江南论坛;1998年03期

6 王淑贞;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孙连成;论发展社会生产力[J];兰州学刊;1987年05期

8 付明;八大以来我党对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艰难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2期

9 本刊记者;;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和谐力[J];云南党的生活;2013年08期

10 王关兴;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光辉业绩[J];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邬正洪;;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线[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2 曹志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杨继瑞;;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思考[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4 邵德山;;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A];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讨论会文集[C];2008年

5 孔明哲;;改革开放的精髓在于竞争机制的引人[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杜旭峰;王换琴;;播下爱的种子 构建和谐校园[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韶关日报记者 王善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N];韶关日报;2012年

2 管理咨询学者 吴嘉杰;发展社会组织是优化结构的必然[N];东莞日报;2012年

3 陈家喜;发展社会组织的“断奶”与“喂奶”[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民建中央宣传部;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N];团结报;2013年

5 首席记者 李菲;以只争朝夕精神抓工作落实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N];绍兴日报;2013年

6 记者 王慧峰;国家将积极发展社会领域产业[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廖永安 侯元贞;发展社会调解的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4年

8 记者 田雁 实习生 李凌霄;我市加快发展社会办医[N];大同日报;2014年

9 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傅德田;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N];杭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朱洪升;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联合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东东;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探索(1978-2015)[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组织的探索(1978-20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9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3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