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络民意回应的现实考量与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2-01-03 17:0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政府治理能力急需提升、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急待营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得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和参与程度有了快速提升,社会公共事件以及具有公共话语的个人事件极易在网络平台汇聚成网络民意,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态度和治理措施形成了政府回应。而网络民众对于政府回应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网络民意发展以及舆情的转向,当舆情向消极方面发展时,网民会对政府或其它执法部门执法的权威性、执法人员的廉洁性产生质疑,甚至于对国家体制会产生冲击。因此政府回应网络民意有其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政府做好网络民意的回应不仅有利于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现阶段我国政府面临着公信力弱化、网络环境复杂以及回应网络民意的相关法规执行缺乏可操作性、政府的治理理念还未彻底转变、治理能力仍需提高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政府在回应网络民意时缺失良性的制度供给、主动性不强、渠道不畅通、内容不全面、联动机制不健全,网民更是对政府回应的结果存疑。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措施也从之前的“堵”向“疏”...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网络民意政府回应研究综述
2.国内网络民意政府回应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概念剖析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民意的基本范畴与特征分析
1.网络民意的基本界定
2.网络民意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回应的相关概念界定
(三)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理论基础
1.政府过程理论
2.政治沟通理论
3.新公共服务理论
4.政治参与理论
二、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正态效应
(一)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1.舆情疏导:缓解政府治理中的舆情压力
2.合法性保障:克服政府治理中的信任危机
3.维稳效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4.领导推动:构建新型政民关系
5.思想引领:应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挑战
(二)营造良好的公民政治参与氛围
1.育化效应:培养公民依法参政意识
2.法治效应:促进公民依法政治参与
3.秩序效应: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经验集成与回应模式
(一)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经验集成
1.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发展的制度成果
2.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发展的实践成效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类型分析
1.回应意识层面的基本界分
2.回应形式层面的基本界分
3.回应平台层面的基本界分
四、当前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结构性困境与生成逻辑
(一)当前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结构性困境
1.规范性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缺失良性的制度供给
2.时效性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主动性不强
3.权威性缺陷:网民对政府回应的结果存疑
4.平台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渠道不畅通
5.内容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内容不全面
6.机制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二)结构性缺陷背后的生成逻辑
1.法治保障层次:相关法规执行缺乏可操作性
2.治理理念层次: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3.政治信任层次:政府公信力弱化
4.治理能力层次:政府治理能力不足
5.外部环境层次:网络环境错综复杂
五、完善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基本面向和策略
(一)理念先行:创新与转变回应理念
1.网民政治参与管理向疏导转化
2.积极回应网络公民的意见表达
3.消除主体间差异实现民意共识
(二)制度规制:保障相关法律有效执行
1.强化网民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建设
2.实现执法公正促进网络秩序稳定
3.实现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相协调
(三)机制协调: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提升网络民意的研判能力,建立检测分析机制
2.改善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建立政府信息权威性
3.完善网民的类型化分析,采取不同的回应措施
4.引导多部门协同回应,构建政府回应系统平台
5.建立政府民众的互动机制,引入多元主体治理
6.明确政府主体责任,严肃追责问责的工作机制
(四)环境优化:培育良性的互联网互动环境
1.推动互联网技术水平发展
2.培育网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3.引入第三方监管,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环境
4.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意见,健全网民政治人格
5.注重在网络平台培养理性、客观的意见领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J]. 崔鹏,张巍,何毅,齐婧. 现代情报. 2018(02)
[2]刍议政府信息公开回应机制的构建[J]. 王春婷,叶晟婷. 现代商业. 2017(36)
[3]自媒体时代,政府“良性回应”初探——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分析与研究[J]. 韩建平. 新闻传播. 2017(24)
[4]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J]. 王军洋,胡洁人. 社会科学. 2017(12)
[5]新媒体视阈下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探究[J]. 袁媛. 法制与社会. 2017(34)
[6]突发事件政务舆情回应:面临态势、困局与对策思路[J]. 肖文涛,曾煌林.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2)
[7]“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问题研究[J]. 朱仁显,樊山峰. 长白学刊. 2017(06)
[8]政府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公众利益表达研究[J]. 董新宇,王媛,马林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9]“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统战工作的法治化研究[J]. 张佳慧,余剑.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5)
[10]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对策选择——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J]. 王子昀,宋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提升我国政府网络政治参与回应效能研究[D]. 肖成俊.吉林大学 2017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研究[D]. 方来武.中央财经大学 2015
[3]网络时代中国政治沟通研究[D]. 邵岗.复旦大学 2012
[4]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 王法硕.复旦大学 2012
[5]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D]. 刘力锐.东北大学 2011
[6]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 朱丽峰.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公共事务治理中网络民意表达问题研究[D]. 布勒格.中央民族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66643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网络民意政府回应研究综述
2.国内网络民意政府回应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概念剖析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民意的基本范畴与特征分析
1.网络民意的基本界定
2.网络民意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回应的相关概念界定
(三)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理论基础
1.政府过程理论
2.政治沟通理论
3.新公共服务理论
4.政治参与理论
二、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正态效应
(一)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1.舆情疏导:缓解政府治理中的舆情压力
2.合法性保障:克服政府治理中的信任危机
3.维稳效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4.领导推动:构建新型政民关系
5.思想引领:应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挑战
(二)营造良好的公民政治参与氛围
1.育化效应:培养公民依法参政意识
2.法治效应:促进公民依法政治参与
3.秩序效应: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经验集成与回应模式
(一)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经验集成
1.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发展的制度成果
2.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发展的实践成效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类型分析
1.回应意识层面的基本界分
2.回应形式层面的基本界分
3.回应平台层面的基本界分
四、当前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结构性困境与生成逻辑
(一)当前我国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结构性困境
1.规范性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缺失良性的制度供给
2.时效性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主动性不强
3.权威性缺陷:网民对政府回应的结果存疑
4.平台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渠道不畅通
5.内容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内容不全面
6.机制缺陷: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二)结构性缺陷背后的生成逻辑
1.法治保障层次:相关法规执行缺乏可操作性
2.治理理念层次: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3.政治信任层次:政府公信力弱化
4.治理能力层次:政府治理能力不足
5.外部环境层次:网络环境错综复杂
五、完善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基本面向和策略
(一)理念先行:创新与转变回应理念
1.网民政治参与管理向疏导转化
2.积极回应网络公民的意见表达
3.消除主体间差异实现民意共识
(二)制度规制:保障相关法律有效执行
1.强化网民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建设
2.实现执法公正促进网络秩序稳定
3.实现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相协调
(三)机制协调: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提升网络民意的研判能力,建立检测分析机制
2.改善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建立政府信息权威性
3.完善网民的类型化分析,采取不同的回应措施
4.引导多部门协同回应,构建政府回应系统平台
5.建立政府民众的互动机制,引入多元主体治理
6.明确政府主体责任,严肃追责问责的工作机制
(四)环境优化:培育良性的互联网互动环境
1.推动互联网技术水平发展
2.培育网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3.引入第三方监管,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环境
4.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意见,健全网民政治人格
5.注重在网络平台培养理性、客观的意见领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J]. 崔鹏,张巍,何毅,齐婧. 现代情报. 2018(02)
[2]刍议政府信息公开回应机制的构建[J]. 王春婷,叶晟婷. 现代商业. 2017(36)
[3]自媒体时代,政府“良性回应”初探——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分析与研究[J]. 韩建平. 新闻传播. 2017(24)
[4]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J]. 王军洋,胡洁人. 社会科学. 2017(12)
[5]新媒体视阈下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探究[J]. 袁媛. 法制与社会. 2017(34)
[6]突发事件政务舆情回应:面临态势、困局与对策思路[J]. 肖文涛,曾煌林.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2)
[7]“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问题研究[J]. 朱仁显,樊山峰. 长白学刊. 2017(06)
[8]政府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公众利益表达研究[J]. 董新宇,王媛,马林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9]“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统战工作的法治化研究[J]. 张佳慧,余剑.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5)
[10]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对策选择——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J]. 王子昀,宋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提升我国政府网络政治参与回应效能研究[D]. 肖成俊.吉林大学 2017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研究[D]. 方来武.中央财经大学 2015
[3]网络时代中国政治沟通研究[D]. 邵岗.复旦大学 2012
[4]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 王法硕.复旦大学 2012
[5]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D]. 刘力锐.东北大学 2011
[6]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 朱丽峰.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公共事务治理中网络民意表达问题研究[D]. 布勒格.中央民族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66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56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