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创制: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凭借机制”——以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治理改革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7 20:01
  治理转型往往遵循非线性逻辑,人们多谈治理转型而少谈转型的中间过程和"凭借"机制。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条件论"与"国家自主性"理论,以成都市武侯区的改革为例进行了分析。在社会压力与属地责任的背景下,城市基层推动了权责分流:横向上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纵向上推动小区自治,形成"社综院治"模式。研究发现:在社会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国家既创造社会伙伴,同时又使其运行在制度框架内,是为"国家创制社会"的机制;"寓管理于社会创制之中"是中国基层治理转型的"本土逻辑"。重要的是,"国家创制社会"将国家偏好与社会偏好"桥接"为一个连续体,既维护了"治权统合",又选择性地调整了治理要素,从而增强其合法性与自主性。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创制: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凭借机制”——以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治理改革为例


武侯区的“社综院治”模式

社会,国家,机制,社会基础


研究发现,国家组织以创制社会的形式扮演着治理转型的“桥梁”,带有以国家力量推动“社会偏好”的理想(见图2),这与西方国家在较强社会基础上实施“社区复兴、社区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基层治理转型的发生过程表现为:基层治理面临双向压力→社会基础薄弱→国家创制社会→共建共治。最后,国家创制社会的实践发生于中国大地。在中国,要想推动治理转型,势必要解决“让社会运转起来”的问题,成都市的实践昭示了一种可供选择之路。当然,国家在社会创制中的“收与放”既是一种战略,又是一种艺术,需要进行很好的设计与平衡。需要说明的是,成都市的实践尽管是个案,但是在全国不同地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类似实践,本文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在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得到检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有必要更加重视治理转型的过渡环节、发生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治理的“变”与“常”——以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为例[J]. 韩志明,雷叶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2]中国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治理转型[J]. 项继权,鲁帅.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5)
[3]走向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条件论”[J]. 吴晓林.  政治学研究. 2019(04)
[4]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J]. 吴晓林.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7)
[5]解决问题驱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改革逻辑——北京市“吹哨报到”机制观察[J]. 孙柏瑛,张继颖.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4)
[6]刚性约束与自主性扩张——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一个解释性框架[J]. 颜昌武.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4)
[7]治理重心下移视野中街道办事处的转型及其路径[J]. 周振超,宋胜利.  理论探讨. 2019(02)
[8]基层公共财政建构的社会治理转型含义[J]. 周庆智.  学习与探索. 2018(09)
[9]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历史逻辑、辩证关系与实施路径[J]. 容志.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10]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及其平衡[J]. 陈水生.  学术月刊. 2018(05)



本文编号:3575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575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9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