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关系视角下官员监督机制研究(1978-2015)
本文关键词:党政关系视角下官员监督机制研究(1978-20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官员监督”是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中西方国家因制度不同,官员监督机制也存在着差异。在西方,官员分为了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秉承价值中立原则,不与政党共进退,官员监督采取制度监督的方式。我国则是一种独特的党政体制,官员不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官员监督主要采用政党监督和行政监督制交互协作的方式。政党和官员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建设的历史与方式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和官员关系的建立有着自己的历史逻辑。20世纪初,中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组织性强的政党来解决危机,实现国家建设。在这种逻辑下,政党成员是官员产生的重要基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把在革命斗争中的诸多控制方式运用到官员监督之中,逐渐形成了组织统合、议题控制、党纪约束三种方式。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官僚监督的核心原则。文革时期,行政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行政系统逐渐恢复,官员自主性和官员监督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在制度约束滞后及经济绩效的引力下,官员自主性表现为失序独立,出现了权力边界模糊化、权力和经济联盟、权力人格化与依附等问题。另一方面,党政关系开始调整,官员监督机制向制度化回归。随着官员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复合控制成为一种新的官员监督机制,它由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两部分组成,前者是通过制度与法律对官员进行监督,后者则是执政党对官员的政治监督。十八大之后,在反腐的压力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官员监督的新方式,强化对官员的政治监督,通过官员内部的政党组织嵌入、垂直监督的增加、制度设计与技术监督三个方面来实现。与此同时,社会监督成为了官员监督的方式之一,官员监督制进入了新阶段。
【关键词】:官员监督 党政分开 复合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1-15
- 一、选题缘由11-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5-22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22-25
- 一、论文结构22-23
- 二、研究方法23-25
- 第二章 中国政党与官员关系的历史发展25-45
- 第一节 政党与官员的分立:西方的经验与理论25-26
- 第二节 政党嵌入行政系统:中国的历史与经验26-34
- 一、政党统合官员的历史生成:党建国家的遗产28-31
- 二、“党管干部”:建国后官员监督方式的发展31-34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监督官员的基本方式34-45
- 一、组织统合:政党的领导监督35-42
- 二、议题控制:政党的政策监督42
- 三、党纪约束:政党的内部监督42-45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官员自主性变化与官员监督方式的转变45-61
- 第一节 经济绩效引力下官员自主性的变化45-54
- 一、权力边界的模糊化48-49
- 二、权力和经济的联盟49-50
- 三、权力人格化与依附50-54
- 第二节 转向制度监督:官员监督方式的转变54-61
- 一、党政关系调整与政党领导方式的转变55-58
- 二、回归制度和法律:官员监督方式的矫正58-61
- 第四章 复合控制:官员监督方式的组合及其变化61-76
- 第一节 复合控制:在制度、法律与政治之间61-66
- 一、反馈控制:对官员的制度与法律监督62-64
- 二、前馈控制:对官员的政治监督64-66
- 第二节 反腐压力下政治监督的强化66-70
- 一、行政系统的政党组织嵌入68-69
- 二、垂直监督的增加69-70
- 三、制度设计与技术监督70
- 第三节 社会成长与曝光式监督的增加70-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9
- 后记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政关系应该法治化[J];内部文稿;2000年13期
2 徐本林;党政关系法治化探析[J];求实;2002年05期
3 张梅玲;一部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党政关系的力作[J];发展论坛;2002年08期
4 鲁仁;重大问题 重要成果——《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读后[J];东岳论丛;2002年05期
5 田湘波;新时期我国党政关系研究及其新趋向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李得龙;;理顺党政关系的几个方面[J];理论参考;2002年08期
7 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J];理论参考;2002年08期
8 罗显华;论理顺党政关系[J];探索;2003年04期
9 罗显华;理顺党政关系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刘力;关于地方党政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J];理论界;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久华;;当前县级党政关系现状、原因及其改进对策[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成君;;党政关系和党的执政方式改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3 徐悦;;试析建国初期中共对党政关系的思考与探索[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4 刘廷晓;;董必武在党政关系问题上的实践和探索——重读《董必武政法文集》札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二辑)[C];2012年
5 邹庆国;;政党政治视阈下的党政关系科学化问题探析[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6 林坚;;关于党和政府的关系思考[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邬正洪;;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3年
8 郭道久;;规范党和人大的关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浦兴祖;;董必武“党政关系”思想探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上册)[C];2011年
10 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省公路局太原公路分局北郊段 刘伟;浅谈和谐党政关系的内涵分析与功能特征[N];科学导报;2010年
2 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N];学习时报;2002年
3 张志明(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以科学制度安排理顺党政关系[N];组织人事报;2004年
4 王瑜;国外政党处理党政关系的几种模式[N];学习时报;2007年
5 王亚红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党组制:党政关系研究的新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志明;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新探索[N];学习时报;2004年
7 季冬晓;进一步实现党政关系的法制化、科学化[N];学习时报;2010年
8 鞠连和;理顺党政关系:掌舵而不是划桨[N];吉林日报;2004年
9 李得龙;理顺党政关系的几个方面[N];学习时报;2002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沈传亮;公务员“政党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N];北京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景红;党政关系动态构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金红;论执政党的组织结构对党政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4 牛余庆;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磊;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宋林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元;论和谐党政关系的构建[D];江南大学;2008年
2 刘立华;新时期我国党政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杨晓彦;中国党政关系的形成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浩;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马子飞;新时期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6 郭亚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郭群英;改革开放以来调整党政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董少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语境下党政关系规范化论析[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8年
9 肖钢;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历史与现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王融融;建国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启示[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党政关系视角下官员监督机制研究(1978-20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9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