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对口援藏政策在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4:01

  本文关键词:对口援藏政策在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中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制定对口援藏政策是党和国家对西藏地区进行政策扶持,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繁荣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对口援藏政策的实施,是党中央针对西藏特殊的区情来制定的,由东部发达地区来具体援助西藏帮助其发展,通过双方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来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表明,对口援藏政策作为一项帮助西藏发展的特殊民族政策,其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借助发达地区对西藏地区的对口援助,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增进西藏地区的民族团结,有助于促进西藏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对口援藏政策,顺利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西藏地区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这是本文产生的依据。除去引言,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本文的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为依据,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本文的第二部分,剖析了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状,详细分析了造成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原因,以及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状及主要表现。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对口援藏政策与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关系。首先,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对口援藏政策的现实依据。其次,对口援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包括了对口援藏政策的产生背景、内涵及特点,以及对口援藏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效。本文的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口援藏政策在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中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从三个方面预测了对口援藏政策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对口援藏政策 民族间事实上平等 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1.研究背景9-10
  • 2.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2.1 研究目的10
  • 2.2 研究意义10-11
  • 3.研究现状11-13
  • 4.研究方法和创新13-14
  • 4.1 研究方法13
  • 4.2 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14-24
  • 1.1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科学内涵14-17
  • 1.2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17-24
  • 1.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理论18
  • 1.2.2 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理论18-19
  • 1.2.3 毛泽东民族平等理论19-20
  • 1.2.4 邓小平民族平等理论20-22
  • 1.2.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理论22
  • 1.2.6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理论22
  • 1.2.7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理论22-24
  • 第二章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状分析24-30
  • 2.1 造成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原因24-25
  • 2.2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状及主要表现25-30
  • 2.2.1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状25-26
  • 2.2.2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主要表现26-30
  • 第三章 对口援藏政策与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关系30-44
  • 3.1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对口援藏政策的现实依据30-31
  • 3.2 对口援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重要途径31-44
  • 3.2.1 对口援藏政策的产生背景、内涵及特点31-33
  • 3.2.2 对口援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成效33-44
  • 3.2.2.1 经济对口援藏34-35
  • 3.2.2.2 文化对口援藏35-37
  • 3.2.2.3 教育对口援藏37-38
  • 3.2.2.4 卫生对口援藏38-40
  • 3.2.2.5 科技对口援藏40-41
  • 3.2.2.6 基础设施对口援藏41-44
  • 第四章 对口援藏政策在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中的现实意义44-49
  • 4.1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4-45
  • 4.2 有利于西藏经济社会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45-46
  • 4.3 有利于西藏社会的长期稳定46-47
  • 4.4 有利于西藏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47-49
  • 第五章 对口援藏政策的未来走向49-54
  • 5.1 对口援藏政策将更加平衡西藏西、中、东部地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49-50
  • 5.2 对口援藏政策将加大对西藏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实现城市和农牧区的均衡发展50-51
  • 5.3 对口援藏政策将有助于西藏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1-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明怀;拉萨社科界、藏学界庆祝建党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简述[J];西藏研究;2001年03期

2 石洪生;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J];西藏发展论坛;2001年02期

3 高丽萍 ,王未来;情系西藏——《外国人眼中的西藏》之一[J];人权;2003年01期

4 阴法唐;政治戎马生涯中的精彩一页———邓小平与西藏的解放和发展[J];红岩春秋;2004年05期

5 廖洲;;从数字看西藏[J];学习月刊;2008年09期

6 李俊清;;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看西藏人权的改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06期

7 ;援藏·援疆[J];中国民族;2008年11期

8 陈宗烈;;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一)[J];军事历史;2009年02期

9 张永攀;;他们曾传教、探险、入侵旧西藏[J];世界知识;2009年07期

10 谭震;;展现一个鲜活的西藏——访国务院新闻办七局副局长刘萱[J];对外传播;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燕霞;孔庆萍;;浅论西藏社会的伟大历史变迁[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孔艳霞;吴素萍;;略论赎买思想在西藏的运用[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3 田子渝;周玉凤;;西藏和平解放之原因探析[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4 狄方耀;杨本锋;;试论中央的特殊政策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促进作用[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5 陈维宾;;西藏桥梁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罗莉;;扶持·优惠·补贴——西藏农牧业政策发展的三部曲[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3期 总第17期)[C];2005年

7 熊小平;;试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8 刘毅;;中央对西藏政策支持和全国“援藏”的简要评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3期 总第17期)[C];2005年

9 宋月红;;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谈判及签订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尹德艳;;浅谈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林富 孟凡军;西藏总队直属支队用光荣传统激发新战士训练热情[N];人民武警;2007年

2 郝桂尧;“老西藏精神”薪火相传[N];西藏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韩连启;西藏必将在祖国怀抱中阔步前进[N];西藏日报;2008年

4 中共定结县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巴桑;西藏永远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N];日喀则报;2008年

5 仲巴县政法委书记 米玛旦增;西藏的现代化告诉未来[N];日喀则报;2008年

6 樊希安;了解真实鲜活的西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西藏大学副校长 王启龙;新旧对比看西藏发展变化[N];西藏日报;2008年

8 ;西藏的明天更美好[N];光明日报;2008年

9 藏宣理;牢牢把握党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 全面推进西藏发展进步伟大事业[N];西藏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晓勇;诉说西藏百年风雨历程[N];西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继东;西藏开拓南亚市场及其特殊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周晶;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学;2005年

4 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6 央珍;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苗运长;从克松

本文编号:428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28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