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8:09

  本文关键词: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全新的社会形态,越来越多的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社会上。网络社会匿名性、多元性、扁平化、开放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提供了一个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的场所,但同时它也带来不少新的社会问题:网络诈骗、网络色情、侵犯隐私、人身攻击、散布不实信息等等,给网络社会成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阐述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平顶山市网络社会的主要特征,指出了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外网络社会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的建议。从网络覆盖范围来看,平顶山市网络社会属于城域网络社会,它不仅具有广域网络社会的普遍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一些特征:网络舆论比较集中、线上线下互动性强、网络社会圈子特征明显等。这些特征可能是被学界忽视的因素,但研究这些特征恰恰是做好城域网络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涉及宣传、公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商、工信、文明等政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但这些治理主体相互之间协作配合情况并不是太好,在互联网法治建设、网络基础管理、网络舆情处理、网络舆论引导、行业自律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加强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关键是改进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运行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和对话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高效合理地处理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才能把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好。本文旨在通过这些分析研究,为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关键词】:平顶山市网络社会 多元主体 协同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9
  • 0.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1-13
  • 0.1.1 研究背景11-12
  • 0.1.2 选题意义12-13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7
  • 0.2.1 网络社会的概念和特征13-14
  • 0.2.2 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问题14-15
  • 0.2.3 网络社会治理的概念和功能15-16
  • 0.2.4 网络社会治理的途径16-17
  •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7-18
  • 0.3.1 研究思路17-18
  • 0.3.2 研究方法18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18-19
  • 1 网络社会和网络社会治理概述19-25
  • 1.1 网络社会的概念19
  • 1.2 网络社会的特征19-21
  • 1.2.1 去中心化19-20
  • 1.2.2 互动性强20
  • 1.2.3 信息共享20
  • 1.2.4 沟通过滤20-21
  • 1.2.5 多元性与趋同性21
  • 1.3 网络社会中的问题21-22
  • 1.3.1 网络社会成员责任缺位问题21-22
  • 1.3.2 网络社会成员权益遭受侵害问题22
  • 1.3.3 网络公共生活秩序混乱问题22
  • 1.4 网络社会治理22-25
  • 2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的概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25-33
  • 2.1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的概况25
  • 2.2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的特征25-30
  • 2.2.1 规模较小26
  • 2.2.2 网络舆情较为集中26-29
  • 2.2.3 线上线下互动性强29-30
  • 2.2.4 网络社会圈子特征明显30
  • 2.3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问题30-33
  • 2.3.1 违规登载新闻现象较为突出31
  • 2.3.2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时有发生31
  • 2.3.3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31-33
  • 3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措施33-37
  • 3.1 积极推进网络问政33-34
  • 3.2 大力加强网络管理34
  • 3.3 深入开展舆论引导34-35
  • 3.4 不断组织网络活动35-37
  • 4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37-45
  • 4.1 法治建设问题37-38
  • 4.2 互联网管理问题38-40
  • 4.2.1 互联网基础管理问题39
  • 4.2.2 社会性软件监管问题39-40
  • 4.3 舆情处理问题40-42
  • 4.3.1 网络舆情发现与处理机构的非同一性41
  • 4.3.2 网民意见处理效果不好41-42
  • 4.3.3 网络舆情处理结果与网民缺乏及时的沟通42
  • 4.4 舆论引导问题42-43
  • 4.5 行业自律问题43-45
  • 4.5.1 行业自律组织不健全43-44
  • 4.5.2 兴趣组织难以发挥自律作用44-45
  • 5 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的原因45-49
  • 5.1 治理理念较为落后45
  • 5.2 部门利益的制约45-46
  • 5.3 公民社会欠发达,参与社会治理意识不强46
  • 5.4 网络社会复杂多变46-49
  • 6 国外网络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49-53
  • 6.1 美国网络社会治理措施49-50
  • 6.2 英国网络社会治理措施50
  • 6.3 韩国网络社会治理措施50-51
  • 6.4 新加坡网络社会治理措施51
  • 6.5 经验启示51-53
  • 7 加强平顶山市网络社会治理的建议53-63
  • 7.1 逐步建立协同治理的机制53-55
  • 7.1.1 倡导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53
  • 7.1.2 建立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53-55
  • 7.1.3 建立平等的对话沟通机制55
  • 7.2 着力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55-56
  • 7.2.1 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55
  • 7.2.2 加大互联网执法力度55-56
  • 7.3 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56-57
  • 7.3.1 改革互联网基础管理体制56-57
  • 7.3.2 加强社会性软件监管57
  • 7.4 着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57-58
  • 7.4.1 制定道德规范和原则58
  • 7.4.2 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58
  • 7.4.3 加强网络道德奖惩58
  • 7.5 高效合理地处理网络舆情58-60
  • 7.5.1 改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59
  • 7.5.2 做好网络问政工作59-60
  • 7.6 持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60
  • 7.7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60-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7
  • 后记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439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39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