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0:06

  本文关键词: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西北部湾 近海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摘要】:随着广西北部湾沿海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与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持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建设广西北部湾的重要任务。目前,“全能型政府”治理理论和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仍占主导,“行政分割”和“属地管理”原则依然为地方政府所奉行,两者结合造成了地方政府在治理区域公共问题上的“独立作战”状态。也因此导致了政府在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时往往面临“政府失败”的困境。本文研究的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就属于此,跨区域的海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有跨界性、随海水流动具有传染性,在治理上具有复杂性,传统的政府治理再难以有效治理。由此,加强区域政府合作,将社会力量纳入近海生态环境的多元治理体系中势在必行。而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以及社会公众对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关切为此提供了必要前提。然而,传统“分割性”和“碎片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仍阻碍这一进程的发展,为打破区域分割,加强组织联合,同时动员社会多元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到治理体系中,就必须创新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而协同治理结合了协同学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本文以介绍协同学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切入点,以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研究对象,分析协同治理理论与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契合性,阐释了目前治理效果较为不显著的基本现状,进而从区域共同体发展理念、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组织治理体系和配套机制等层面解剖其原因,最后提出需通过加强广西北部湾区域一体化和整体化发展理念转变、培育区域共同体、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和加强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近海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D63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8-22
  • 1.3.1 研究思路18-20
  • 1.3.2 研究方法20
  • 1.3.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0-22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2-29
  • 2.1 概念界定22-24
  • 2.1.1 广西北部湾22
  • 2.1.2 区域生态环境22-23
  • 2.1.3 近海生态环境23-24
  • 2.2 理论基础—协同治理24-27
  • 2.2.1 协同治理的源起24-26
  • 2.2.2 协同治理的内容26-27
  • 2.3 协同治理与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契合性27-29
  • 2.3.1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的特征27-28
  • 2.3.2 协同治理与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治理的契合28-29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保护现状及其问题分析29-38
  • 3.1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基本状况29-35
  • 3.1.1 广西北部湾近海海域区域界定29
  • 3.1.2 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概况29-31
  • 3.1.3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31-35
  • 3.2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5-38
  • 3.2.1 协同意识逐渐觉醒,但多元主体协同网络尚未形成35-36
  • 3.2.2 协同行动初步探索,但协同水平和层次尚处初级36-37
  • 3.2.3 协同组织初步构建,但协同组织化程度较低37-38
  • 第四章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38-49
  • 4.1 广西北部湾区域共同体发展理念淡薄38-41
  • 4.1.1 区域“竞争性发展”理念强化非合作化38-39
  • 4.1.2 区域间利益博弈诱使自私自利行为39-40
  • 4.1.3 区域主体间信任危机弱化协同动力40-41
  • 4.1.4 区域主体责任缺失诱导集体行动困境41
  • 4.2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41-43
  • 4.2.1 生态环境治理法制体系构建滞后42
  • 4.2.2 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执行力不强42-43
  • 4.3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体制有待改革43-45
  • 4.3.1 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分散化43-44
  • 4.3.2 地方政府“单中心”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44-45
  • 4.3.3 地方政府“体制吸纳”限制了多元主体有效参与45
  • 4.4 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不健全45-49
  • 4.4.1 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45-47
  • 4.4.2 数据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不完善47
  • 4.4.3 生态环境问责机制不健全47-48
  • 4.4.4 生态环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48-49
  • 第五章 加强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对策49-59
  • 5.1 加强广西北部湾区域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49-51
  • 5.1.1 促进区域协同治理共识构建49-50
  • 5.1.2 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理念转变50
  • 5.1.3 培育区域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理念50-51
  • 5.2 培育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共同体建设51-52
  • 5.2.1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利益共享51
  • 5.2.2 培育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共担51-52
  • 5.2.3 塑造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深度信任52
  • 5.3 加快广西北部湾区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52-54
  • 5.3.1 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法制体系53
  • 5.3.2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执法制度53-54
  • 5.4 健全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多元主体协同体制54
  • 5.4.1 合理界定跨区域协同组织的职能定位54
  • 5.4.2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多元协同治理网络54
  • 5.5 推进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建设54-59
  • 5.5.1 建立广西北部湾大数据信息整合共享机制54-56
  • 5.5.2 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的生态补偿机制56
  • 5.5.3 完善政府生态环境责任追究问责机制56-57
  • 5.5.4 完善政府生态环境政绩考核评价机制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伯平;;北部湾:贵州出海大“码头”[J];当代贵州;2007年23期

2 袁玲;;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发展探析[J];广西轻工业;2010年11期

3 刘洋;;有色重脉北部湾[J];中国有色金属;2008年14期

4 陈圆;青尚敏;;广西北部湾海洋油污染影响与应急管理浅析[J];南方国土资源;2012年12期

5 陈圆;青尚敏;;广西北部湾海洋油污染影响与应急管理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03期

6 王芳;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条件评述及开发战略构想[J];资源·产业;2000年01期

7 詹立;;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0期

8 陈作志;蔡文贵;徐姗楠;黄梓荣;邱永松;;广西北部湾近岸生态系统风险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9 王高峰;;大炼油领航北部湾腾飞[J];中国石油石化;2008年21期

10 卢庆毅;;油龙,从北部湾腾飞[J];当代广西;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洁明;;图书馆应积极为北部湾发展服务[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8年年会暨第26次科学讨论会论文评选集[C];2008年

2 卢昭清;;关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沿边地区经济的思考[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戴英历;;引人财物大集聚 促北部湾大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北部湾畔的璀灿明珠[A];城市社区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黄树茂;覃乃勉;;北部湾区域经济开放开发与高校教育文化支撑的构想——关于构建北部湾大学城的理论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宁宇;;借开发北部湾之契机促产业链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蓝永耀;;营造良好软环境 用好北部湾开放开发政策[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善梅;;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跨越式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兆麟;曾孟佳;;北部湾划界后我国渔民转业转产对策研究[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忠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小松邋龙裕伟 刘建文;推进泛北部湾合作的重要途径[N];广西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岑沫;文化北部湾:又一个平台崛起[N];广西政协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研究学部主任 张蕴岭;新形势下的泛北部湾合作要务实[N];广西日报;2008年

4 梁力飞 民建广西区委调研室主任;为组建北部湾银行建言献策[N];广西政协报;2008年

5 本刊编辑;中外专家学者谈泛北部湾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6 记者 方慧玲 实习生 闫跃帅 付蓉蓉;广西北部湾之声正式开播[N];广西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冰;北部湾五市签订反腐倡廉合作协议[N];海南日报;2010年

8 广西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厅级)、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黄健;百舸争流北部湾[N];钦州日报;2011年

9 叶立青;港口“一盘棋”激活北部湾[N];中国交通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梁思奇 李嘉 车晓蕙;北部湾洁海难逃环境恶化噩运[N];经济参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娜;北部湾海底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露;泛北部湾海洋经济合作的路径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听见;基于DEA的广西北部湾港口绩效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周瑜斐;广西北部湾城镇体系空间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孙舒悦;北部湾土壤沉积物中的钚及其来源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郑国东;广西北部湾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陶儒林;广西北部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7 阙晋园;港城互动发展研究:北部湾港口群与城市群的实证[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兆蔚;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金融合作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张云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旅游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玉斌;面向东盟的北部湾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3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593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7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