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异常回报相关性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0:03
本文关键词:股票异常回报相关性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规模效应 价值效应 惯性效应 反转效应 盈余平滑
【摘要】:Fama于1985年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设,认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迅速地、正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任何投资者都无法利用市场公开信息获利。然而证券市场中的异常现象(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主要有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惯性效应、反转效应、盈余平滑现象)却是关于如何获取超额回报的现象,明显地违反了有效市场假设。本文就是从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出发,探究异常现象背后的本质影响因素——财务会计因素及投资者情绪因素。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部分重点探讨了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及其缺陷,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单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三因素资本定价模型),行为金融学关于非理性人交易的理论,各种财务估值理论以及资本市场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分为四个假设,第一个假设用来检验上证A股市场是否符合Fam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规模效应产生于小规模公司流动性风险大进行了检验; 第二个假设检验未预期盈余因素与股票溢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正的未预期盈余会导致更大的股票溢酬; 第三个假设研究了盈余平滑现象,结果显示上证A股市场存在着6个月的盈余平滑期,6个月前的未预期盈余信息会对当期的股票溢酬产生正的影响,超出6个月12个月以内影响不显著,超过12个月则产生负的显著; 第四个假设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溢酬的影响,将投资者情绪加入三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结果显示除证券市场新开户数增长率因素外其余指标均与股票溢酬呈正的相关性。 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几条建议。 证券市场中的异常现象所致的股票异常回报已成为会计新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研究资本市场异常现象的学者更多的来自于金融学及数量经济学专业。本文认为,证券市场中的异常现象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不高,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缺乏则是会计信息的缺乏或者会计信息本身的谬误以及投资者对信息的谬用,进而导致的市场非理性化。证券市场的非理性交易减弱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会计盈余、未预期盈余等会计因素与股票异常回报有较强的相关性;投资者情绪变量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也影响着股票的异常回报。这些因素之所以会导致股票的异常回报——市场无效,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投资者并未注意到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异常回报;而一旦投资者注意到这些因素能带来异常回报,必定采取某种模式以试图获取超额回报;而众多投资者的趋利则会导致证券价格接近其价值以及市场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提供予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方式,另一方面促使证券价格趋近于证券价值,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关键词】:规模效应 价值效应 惯性效应 反转效应 盈余平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F2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5
- 1.2.1 会计盈余信息与股票回报11
- 1.2.2 未预期收入与股票超额回报11-12
- 1.2.3 剩余收益定价模型12-13
- 1.2.4 有效资本市场假设13-14
- 1.2.5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4
- 1.2.6 有效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14-15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16-17
- 1.4.1 创新之外16
- 1.4.2 不足之处16-17
- 2 相关理论分析17-28
- 2.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17-19
- 2.1.1 有效市场假说17-18
- 2.1.2 有效市场假说缺陷18-19
- 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20
- 2.2.1 单因素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20
- 2.2.2 三因素修正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0
- 2.3 行为金融学理论20-22
- 2.3.1 前景理论21
- 2.3.2 非贝叶斯法则预期21-22
- 2.3.3 过度自信22
- 2.3.4 羊群行为22
- 2.4 财务估值理论22-28
- 2.4.1 现金流折现财务估值理论22-25
- 2.4.2 相对估值法25-27
- 2.4.3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27-28
- 3 资本市场异常现象与假设提出28-33
- 3.1 规模效应与账面市值比效应28-30
- 3.2 惯性效应、反转效应与盈余平滑现象30-31
- 3.2.1 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30
- 3.2.2 盈余平滑现象30-31
- 3.3 研究假设31-33
- 4 研究设计33-41
- 4.1 变量选取33-36
- 4.1.1 规模因子与账面市值比因子33
- 4.1.2 标准化未预期盈余33-34
- 4.1.3 投资者情绪34-36
- 4.2 模型设计36-38
- 4.2.1 假设136
- 4.2.2 假设236
- 4.2.3 假设336-37
- 4.2.4 假设437-38
- 4.3 相关检验38-40
- 4.3.1 单位根检验38-39
- 4.3.2 Hausman检验39
- 4.3.3 F检验和LR检验39-40
- 4.4 样本选择40-41
- 5 股票回报相关性因素的回归分析与检验41-53
- 5.1 规模因子、价值因子与股票回报41-45
- 5.1.1 描述性统计41
- 5.1.2 相关性分析41-42
- 5.1.3 回归检验及分析42-45
- 5.2 未预期盈余与股票回报45-47
- 5.2.1 描述性统计45-46
- 5.2.2 相关性分析46
- 5.2.3 回归检验与分析46-47
- 5.3 盈余平滑与股票回报47-50
- 5.4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回报50-53
- 5.4.1 描述性统计50-51
- 5.4.2 相关性分析51
- 5.4.3 回归检验与分析51-53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3-56
- 6.1 研究结论53-54
- 6.2 政策建议54-56
- 6.2.1 加强对小规模公司的信息披露54
- 6.2.2 建立投资者情绪披露制度54
- 6.2.3 证券交易所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54
- 6.2.4 加强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54-56
- 参考文献56-60
- 后记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浪南,屈文洲;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2 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3 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4 孙培源,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兼与宋军、吴冲锋先生商榷[J];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5 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6 赵志君;股票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7 刘q,
本文编号:1020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02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