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与商誉减值披露——基于短期市场反应视角
【图文】:
234-0.00090.02350.00140.0006-0.00000.02160233-0.11170.0955-0.00640.03110.03524.25661233-0.10590.1041-0.00250.02670.46425.64172233-0.09110.10040.00080.02480.52344.5229表52001—2012年度事件窗异常收益率统计分析(全样本)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公司研究系列,经笔者计算、整理后得出。这一问题。本部分样本选取标准与上文一致,在进一步剔除估计窗时间长度不足、事件窗内数据有缺失的样本后,共获取全样本公司数233家,违规样本公司数129家。(一)全样本商誉减值信息短期市场反应从表5和图1可以看出,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会导致市场显著的负面回应。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极小值在事件窗内会呈现出“V”字型变化趋势。以异常收益率的均值为例,在[-3,-1]的窗口期内,AR均值从-0.0013逐渐变为0.0014,结合表6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这三天的异常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而在事件日,即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日,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则由t=-1日的0.0014跌至t=0日的-0.0064,虽然市场反应的平均强度仅有-0.64%①,但是市场的负面回应强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异于零。事件日后,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开始反弹,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可见整体而言,商誉减值信息能够在事件日引起市场显著的负面回应,但对市场的影响时间较短。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在[-3,3]的事件窗内,仅有事件日的异常回报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异于零,而其他日期均不显著异于零。异常回报率低于零的占比在事件日最高,达到60.52%。表7的检验结果则表明,全样本下商誉减值信息会显著引起资本市场的负面回应。上述实证结果显示,异常收益率的极小值变化趋势与均值一致,在事件日,异常收益率的极小值为-11.17%,,该数值非常高,远高
息披露的统计结果表明,很多上市公司披露商誉减值信息与其违规操作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探究存在违规操作行为的上市公司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后的短期市场反应与全样本的差异,本文将有过违规行为的公司作为一个子样本,通过数理软件的计算得出这些公司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后的市场反应,来比较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表5和表8显示,两个样本统计结果不同日期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均一致,表明全样本中,所有的极小值均来自存在违规操作的公司,上市公司违规操作行为可能使得商誉减值信息负面市场反应更为强烈。这一点可以通过图2得以佐证。图2显示,与全样本均值相比,违规样本均值呈现一个下移的“V”字型,在事件窗口期内,违规样本日异常收益率的均值都低于全样本均值,表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加剧了市场对商誉减值信息的负面回应,在事件日的回应强度甚至翻了一番。全样本公司在事件日的平均市场回应强度为-0.64%,而违规样本公司在事件日的平均市场回应强度为-1.18%。此外,全样本均值在t=1日和t=2日的平均异常回报率均不显著异于零。图2显示,违规样本的均值在t=1日和t=2日的回升速度明显趋于平缓,t=1日市场回应强度仍有-1.00%,t=2日市场回应强度则为-0.40%。表10的检验结果也表明,t=1日违规样本的均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异于零,而t=2日违规样本的均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异于零,说明违规样本公司负面回应的时间可能被拉长为[0,2]事件窗,共计3日。与均值相反,违规样本公司的标准差在事件窗内都高于全样本,且在t=0日最高,呈现出倒“V”字型,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事件日后明显变小,说明违规样本公司经市场修正后的异常回报率逐渐与全样本趋同,不同市场反应强度之间的差异逐步缩校此外,违规样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会计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3YJA630103)
【分类号】:F832.51;F2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伍利娜,高强;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2 吴溪;张俊生;;上市公司立案公告的市场反应及其含义[J];会计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陈华;;违规监管、管理层薪酬与公司治理[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2 王涛;余劲松;;执法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3 高利芳;盛明泉;;证监会处罚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后果及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4 尚兆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基于山东省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的实证调查和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1期
5 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6 黄政;吴国萍;;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市场反应及其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倪婷婷;李连军;朱秀丽;;违规惩戒与企业信贷资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4期
8 李朝霞;陈俊宇;吕峻;;关于市场声誉监督效果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9期
9 周梦星;;控制权转移对绩差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7期
10 宋云玲;李志文;纪新伟;;从业绩预告违规看中国证券监管的处罚效果[J];金融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余劲松;梁红英;;立法导向、投资者诉讼与公司治理水平改善[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高利芳;;证监会处罚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后果及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潘克勤;;客户潜在法律风险、审计师规模层级与审计应对策略差异—基于年报披露后监管处罚视角的审计风险与事前审计定价及审计披露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斌;徐丹;;声誉缺失的市场反映:基于我国违规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谢成博;张海燕;何平;;更多信息披露还是更高系统风险?——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市场的双重影响研究[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谢成博;张海燕;何平;;更多信息披露还是更高系统风险——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市场的双重影响研究[A];两岸四地会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人为操控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晏国菀;经济增长、房地产业发展及宏观调控[D];重庆大学;2010年
3 吕凡;上市公司违规处罚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谭军;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的监管[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立元;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赵向琴;控制权私人利益与投资者保护[D];厦门大学;2005年
7 陈华敏;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蔡志岳;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许晓冰;基于延迟期权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邱国峰;证券审计市场声誉与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思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崔燕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贺仕华;差量审计定价与审计合谋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任燕;上市公司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赵青;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处罚的市场反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贺浪浪;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卞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公告市场反应及处罚效果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8 韩祝慧;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预警模型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衡;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有效性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10 荣明宇;证交所公开谴责效果差异性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旭南;陈工孟;;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信息披露违规——来自中国的证据和启示[J];财贸经济;2011年08期
2 Yunsen Chen;Song Zhu;Yutao Wang;;Corporate fraud and bank loans:Evidence from china[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年03期
3 陈晓,王鑫;股票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报告公告的反应[J];经济科学;2001年03期
4 伍利娜,高强;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5 张新;祝红梅;;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6 陈冬华;章铁生;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性契约[J];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7 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1999年08期
8 朱春艳;伍利娜;;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研究——基于证券监管部门处罚公告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年04期
9 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上市公司预测盈余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来自深圳、上海股市的实证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5年02期
10 张然;张鹏;;中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动机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对商誉减值测试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3年27期
2 陆国华;;刍议“商誉减值的处理”[J];经济论坛;2006年24期
3 赵宏杰;郭广斌;梁显忠;;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08年23期
4 高志宏;;浅议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季金英;田兴元;;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探究[J];会计师;2009年09期
6 成燕;;新会计准则下商誉减值会计问题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吴国良;;商誉减值会计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10年16期
8 邹婧洁;;浅议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动因[J];知识经济;2010年24期
9 王燕华;;关于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年05期
10 刘美玲;;商誉减值会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覃秘;计提1934万元商誉减值准备 世纪收购南京江琛失败折损近半[N];上海证券报;2013年
2 安洪霞;企业如何进行商誉减值会计核算与披露[N];财会信报;2010年
3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重新审视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可操作性[N];证券时报;2011年
4 ;马蔚华:应在税前扣除企业并购商誉减值[N];财会信报;2009年
5 潘霓;应准许企业并购商誉减值税前扣除[N];证券日报;2009年
6 夏晓柏邋姚伟;百亿商誉减值卡住湖南有色回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李滨 秦文娇;一起收购案例解析:应及早计提商誉减值准备[N];中国税务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矫月;阿迪达斯四季度报亏疑受累锐步 2012年商誉减值损失2.65亿欧元[N];证券日报;2013年
9 西南证券 周兴政;海尔电器后续注资渐趋明朗[N];证券时报;2006年
10 扈邑;惠普复兴磨难重重[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柳;商誉减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余洋洋;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商誉减值评估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2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55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