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泡沫研究及其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02:54
【摘要】: 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十几年历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股票指数呈现周期性的大幅波动,股市泡沫时常成为人们关注和辩论的话题。特别是在2006年到2007年,上证指数大幅上涨,迭创新高。股市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泡沫成为人们激辩的对象。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判断标准,来判断和衡量股市泡沫。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关于股票市场泡沫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泡沫的历史、定义、分类,以及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等。然后,文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目前检验和度量泡沫的相关理论,给予合理地评价和建议,并且初步探讨了泡沫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实际分析,判断中国股市泡沫的存在性,度量泡沫的大小,并具体分析中国股市泡沫形成原因,并且在此分析基础上,对政府防范和控制股市泡沫,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图文】:
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随后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所正式开业,从此,中国正式揭开了发展股票市场的序幕。中国的股票市场在发展探索,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及其监管执行机构中国证监会成立,着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机构产生。1997年7月1日,《中华和国证券法》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证券交易市场的法规体系趋向完善。进入21世后,随着我国加入WTO,证券交易市场对外开放也稳步向前迈进。2005年4月底,,我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这是一项完善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仅解决历史问题,更为资本市场其它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的股票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可以从上市公(图5.1)和总市值(图5.2)的不断增长中看出来。截厨任月匀
图5.21992年一2007年沪深两市总市值(资料来源同上)另外,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我国的股市波动性在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股票价烈的波动。图(5.3)我国上证指数的走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股票指数波动幅度非常大,动辄上涨数跌,下跌过半。到了2000年,股指再度2001年突破了2000点,再随后便快速下跌,并下跌了近五年。2006年时,快速上涨的通道,从988点最高上涨至6124点,涨幅惊人地超过500%,而月开始,指数又开始大幅下跌,只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股指就跌去过半。的波动幅度远远超过成熟资本市场,表(5.1)为上证指数每年的波动幅度,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832.51
本文编号:2615907
【图文】:
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随后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所正式开业,从此,中国正式揭开了发展股票市场的序幕。中国的股票市场在发展探索,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及其监管执行机构中国证监会成立,着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机构产生。1997年7月1日,《中华和国证券法》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证券交易市场的法规体系趋向完善。进入21世后,随着我国加入WTO,证券交易市场对外开放也稳步向前迈进。2005年4月底,,我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这是一项完善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仅解决历史问题,更为资本市场其它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的股票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可以从上市公(图5.1)和总市值(图5.2)的不断增长中看出来。截厨任月匀
图5.21992年一2007年沪深两市总市值(资料来源同上)另外,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我国的股市波动性在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股票价烈的波动。图(5.3)我国上证指数的走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股票指数波动幅度非常大,动辄上涨数跌,下跌过半。到了2000年,股指再度2001年突破了2000点,再随后便快速下跌,并下跌了近五年。2006年时,快速上涨的通道,从988点最高上涨至6124点,涨幅惊人地超过500%,而月开始,指数又开始大幅下跌,只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股指就跌去过半。的波动幅度远远超过成熟资本市场,表(5.1)为上证指数每年的波动幅度,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832.5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子明;;探究创业板市场泡沫问题[J];经济视角(下);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东来;中国铜期货市场泡沫存在性的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2 叶东秀;我国创业板市场泡沫的衡量与制度改进[D];安徽大学;2011年
3 褚平;我国资产价格、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及其货币政策涵义[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1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