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收益率分布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3:30
【摘要】: 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国国债收益率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在国债收益率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然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前半部分研究了中国国债静态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动态性,后半部分研究了国债收益率分布的对称性、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和收益率的随机转移特性。主体内容可概述为以下五部分: 论文首先创造性地把回归插补法和三次样条插值法结合起来构造了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以中国国债市场上的实际交易数据为样本,既能构造平滑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又能预测任意到期期限的国债收益率。 除了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外,论文还对动态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了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两个时期的动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中,首先构造了各个主成分,分析了各个主成分的解释能力,然后分析了各个期限的收益率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和波动性,最后对这两个时期的动态性进行了比较,,认为应该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动态性进行动态地研究。 本文采用威尔科克森-曼-惠特尼检验法和哥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分布的对称性进行统计研究后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债收益率既不符合正态分布,也不具有对称性。 本文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以国债市场上流动性强、交易量大的国债69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国债收益率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再用Kruskal—Wallis法对国债市场周末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探索,然后用Mann-Whitney法检验了周末效应的模式,最后用Levene检验法对一周内各天的风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不典型,国债在周一的收益率最小而方差最大,在其它各天的收益率与方差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采用马尔可夫链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随机转移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x~2统计量验证了国债收益率的运动过程符合马尔可夫链,然后运用历史数据估计出转移概率矩阵,最后对国债收益率的未来走势进行了预测。 总之,本论文对中国国债静态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由静态扩展到动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分布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投资者进行国债投资提供了参考。
【图文】:

国债收益率,释能,第一主成分,主成分


表3一2主成分系数(3.22一6.21)二年年三年年五年年七年年十年年十五年年二十年年三十年年9990.0871110.012000一0.049666一01187770.4492220.4450000.5293330.538999一0.254222一0.17455503345550441333一0.493333一0.0067770.5102220.126555222一0.0763330.337222一0.570444一0.293666一0.398999一0.2479990.446444一0.0421110.777000一0.1939990.222999一0.1159990045777一4292220.308111一0.104555一0.4815550.1672220.511000一0.3131110.320333一0.4578880.172333一0.032777一0.173000一0.472888一0.4164440.4626660.331777一0.4228880.0516660.091000333一0.0947770.102666一0.233333一0.1571110.156888一0.317000一0.1022220.2996664440.2177770.6269990.1160000.467444一0.032000一0.231000一O,1919990.443444333一0.007555一0.4038880.090666一0.369222一O,394333一0.118555一0.2929990.620555征值分别为兄,=0.6051,兄,=0.2673,几。=0.1113,兄4=0.0021,(i=5,6,7,8,9)O此,第一主成分的解释能力为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812.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志峰;信息不对称与国债收益风险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7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27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