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初探

发布时间:2020-05-09 16:47
【摘要】:本文共分五部分,分别从信用交易概述、国外信用交易的历史和现状、国内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的现状、信用交易风险性与投机性的辩证性思考等几方面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证券信用交易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一部分 信用交易概述 证券信用交易是指交易客户在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时,向经纪人支付一定比例的现金或者证券,其差额部分由经纪人或者银行通过借贷而补足的一种交易形式。证券信用交易离不开证券融资,证券融资有三种主要类型:一级市场融资、二级市场融资和证券抵押货款。二级市场融资的主要形式就是保证金信用交易。信用交易分为融资和融券两种类型。证券信用交易有几个显著的特点是:借钱买券和借券卖券;证券信用交易中存在双重信用,一方面存在着因经纪人向客户垫款而形成的经纪人与证券交易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因经纪人向银行进行证券抵押贷款而形成的银行与经纪人之间的信用关系;证券信用交易中存在双重利息支付,证券交易者支付给经纪人的利息和经纪人支付给融资机构的利息;证券信用交易以现货交易为原则,证券信用交易从交割方式的角度来讲,这种交易方式与现货交易基本一致;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例由中央银行制定,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数量,从而起到调控证券市场运行、防止证券价格过度波动的作用。信用交易有两种基本方式:保证金多头交易和保证金空头交易。 第二部分 国外信用交易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信用交易有着非常深的历史渊源,在十七世纪初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当股票出现并开始交易的时候,就出现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活动。因为融资融券对于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很关键。证券信用交易史上三个具有 WP=48 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台湾。美国信用交易发展历史,实质上是一个自由化金融市场不断演进、不断试错而获得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日本信用交易发展历史是经过长期演变,从广义信用交易的观点考察,日本信用交易制度从1878年起到1978年最近一次修正止,长达百年历史,其间重大制度变革可分为三个时期:定期清算交易时期、贷借交易时期、信用交易制度时期。台湾信用交易制度与架构的演进的过程可概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例行交易时期,银行代办信用交易时期;复华证券金融公司独家办理时期;复华与证券商办理的双轨时期,以及开放证券金融公司设立时期。 第三部分 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的现状及其成因 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的现状是各项规则都明确禁止信用交易,但券商和投资人基于利益的驱动常常进行暗地的信用交易活动。信用交易屡禁不绝,主管机构的监管也通常是查一漏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对股市高额投资利润的内在追求以及中国的股市较低的进入成本。 第四部分 我国证券市场需要信用交易 在证券市场开展信用交易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可以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大宗的证券买卖,“以小博大” 以获得较大的杠杆效应。对证券公司而言,开办股票信用交易。首先,可以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其次,可以增加券商的利润来源。第三,有利于证券公司盘活证券资产。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股票信用交易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其次,开办股票信用交易有利于规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和方式,减少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对证券市场来说信用交易有利于完善我国股票的交易方式,有利于减轻我国股市的波动,有利于中央银行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 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很有必要。我国证券市场贷款炒股既然屡禁不止,我们就应该改原来的围堵策略为顺势而为的疏导策略。按照制度经济 WP=49 学理论,如果社会普遍有对一种制度的需求,则当没有相适应的制度供给时,就会出现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关方面(制度供给者)禁止这种非正式的制度供给,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这种成本与社会对这种制度安排的需求程度成正比。引进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将“透支”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转变为信用交易制度,能节省交易成本,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 在我国开展信用交易是可行的。无论是在技术上、证券市场规模上、监管手段上、投资者风险意识上都已经基本成熟,引入信用交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国证券市场模式的选择。在国外证券市场有三种主要的信用交易模式:典型市场化的美国信用交易模式,在融资资融券的资格上,几乎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资金的富裕者,就可以参与融资,只要是证券的拥有者,就可以参与融券。典型专业化的日本信用交易模式,在日本的专业化信用交易模式中,客户不允许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取资金或者证券,必须通过证券公司来统一进行。借鉴市场化的专业化台湾信用交易模式,是将专业证券金融公司的融资和融券范围,扩大到所有投资者,从而实现了证券金融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直接提供融资融券的“双轨制”。据此,我国的信用交易模式应采用台湾模式,但须规定客户不允许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才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然后再提供给信用交易客户。没有信用交易许可证的证券公司只有从事代理业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香平;;证券信用交易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14期

2 李奎;;信用交易的展开[J];资本市场;2000年01期

3 孙全民;浅谈证券市场中的信用交易[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3期

4 冯玉成;;国内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05期

5 陈淼鑫;郑振龙;;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来自台湾的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6 杨炯;银行信贷资金入市浅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张栋杰;;浅谈融资融券业务对金融市场各方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8 张旭东,刘俊玲;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研究[J];北方经济;2004年11期

9 李昌荣,杨朝军;证券卖空及其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周渤;;融资融券授信模式及其对证券市场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信用交易下损耗性物品的销售与订购决策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2 刘锡良;李镇华;;论信用制度与产权[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敦扣;王亲生;彭焱生;;证券市场公司律师制度初探——兼谈湖南省公司律师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2005湖南省证券法制研究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张超;郝善勇;;英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体制梳理与借鉴[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5 吴弘;张鑫;;证券民事赔偿之司法难题的剖析[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6 陈其安;杨秀苔;;考虑噪声交易者风险的证券定价模型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王淑萍;;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体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何小洲;蒋睿凌;;证券市场情绪形成机理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芮秀;苏园;;证券市场趋势自组织分类预测分析[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王波;吴臻;;一类证券市场上投资组合和消费选择的最优控制问题[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曙伟;五大因素制约信用交易慎行[N];证券时报;2005年

2 朱剑平邋郑义;“买空卖空”的市场特殊功能[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佳祥;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等待开闸[N];经济日报;2006年

4 占小平(作者为宏源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律师);信用交易应该“慎行”[N];中国证券报;2005年

5 ;证券信用交易是把“双刃剑”[N];上海金融报;2006年

6 郭晓婧;基金可否融资融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苏培科;信用交易将考验监管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江苏 苏越;融资融券是把“双刃剑”[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黄炎;证券信用交易“适”在何“时”?[N];深圳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雷阳 熊欣;融资融券将推进市场变局[N];证券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强;我国证券市场综合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屈国俊;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5年

3 李杉;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杨晓兰;证券市场泡沫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宗兆昌;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D];河海大学;2005年

6 张永鹏;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及防范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仪垂林;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张希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9 宋伟岩;论证券市场法治化中的诚信原则[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章融;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伟东;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2 徐浩雄;中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吴华斌;证券信用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金庆新;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黄建;中国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杨艺新;融资融券的市场影响及模式选择[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楠;现行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改进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赵豫蒙;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杨龙庚;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鑫;我国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5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