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金融机构运用国债回购的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5 06:13
【摘要】:国债回购交易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回购规模巨大,2003年场内、场外交易额已经超过17万亿元,远远超过同业拆借的2万多亿元的规模。参与国债回购交易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法人。市场参与者的众多和交易量的巨大使得国债回购交易对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都已经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内外对国债市场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研究回购市场的探索性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紧紧围绕金融机构的国债回购行为这一主线,在初步介绍国债回购的有关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金融机构运用国债回购的经济环境因素、国债回购行为的动因以及其对国债市场、市场基准利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影响,最后针对金融机构在运用国债回购的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其在国债回购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五章,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文第一章对国债回购的基本原理作了一个初步介绍。首先对国债回购的概念作了界定。国债回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它是一个低风险的融资或融券的工具。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国债回购也因其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而备受投资者关注。本章在此基础上对国债回购的交易机制、特点与市场属性做出基本分析。最后回顾了我国国债回购市场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影响金融机构国债回购行为的经济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国债回购市场属于国债市场,回购市场的发展受国债市场的发展制约。因此国债的发行数量是金融机构运用国债回购的基础,国债的发行数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数量并进而影响到回购的数量。国债回购市场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及与之具有内在相关性的经济范畴,按照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它不仅高度依附并根源于现行金融制度,受整个金融系统运作的支配,而且其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必然受一国金融发展战略和金融制度框架及其体系的影响。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金融制度对国债回购市场影响巨大,金融制度的特征及其变迁是影响国债回购运行的内生因素。对国债回购影响最直接的当然是回购市场的发展完善。本章最后一节对我国国债回购市场的发展完善以及拟推出的新的交易工具——开放式回购对回购市场的影响作了预见性的分析。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回购的动机。首先,国债回购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因其抵押品是具有极高信用的国债而使风险得到有效降低。由于我国 我国金融机构运用国债回购的行为分析 发行的国债期限较长,金融机构在需要资金时又不愿意放弃持有国债的长期固定 收益,国债回购为其提供了有效的、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其次,随着我国利率自 由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在我国金 融机构管理中也日趋重要。本章分析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以及国债回 购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指出机构可以利用国债回购进行套期保值,以有效地回 避利率风险。最后,金融市场内各子市场之间总是存在价差,这为投资者套利提 供了机会。金融机构往往运用杠杆交易进行回购套利。本章最后一节分析了一个 国债回购与现券交易之间的套利交易模型。 金融机构出于种种动机运用国债回购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国债回购交 易量也逐年放大。国债回购对基准利率的选择和其他金融市场都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从两个角度分析国债回购的外部性。首先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了 回购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国债回购利率因其市场参与程度高、可控性好、 风险小而有可能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然后对回购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作了实 证分析,,指出金融机构在回购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同时 也提高了我国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动性。 本文最后一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债回购行为暗含 的风险及其原因,指出由于市场和制度等原因,金融机构在国债市场上的回购交 易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的暴露主要是由于抵押品,即国债的市 场价格的变动引起。而流动性风险则主要是由杠杆交易所导致。本章最后对如何 规范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债回购行为提出了一些思考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机构的国债回购行为的分析,认为:国债回购作为一种交易机制, 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回购市场不断完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交易方式也潜藏着风险,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国债回购市场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ZC期

2 何德旭,程博明;中国国债回购市场简析[J];浙江金融;1996年10期

3 高峰;国债回购交易审计程序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09期

4 梁山;国债回购:谁的超级提款机?[J];法人杂志;2004年04期

5 钟智伦;国债回购套利的原理及其运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05期

6 曾凤;对中国国债回购市场的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1997年12期

7 王琦;国债回购资金“意外缩水” 短期影响不会太大[J];证券导刊;2004年18期

8 ;国债回购黑洞[J];检察风云;2008年01期

9 凌花,王玮;我国回购交易的风险监控与防范[J];上海金融;2004年12期

10 吴冰;国债回购市场新格局的形成、问题及对策[J];上海金融;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新;;从美国次级债风波看金融机构破产中的政府法律责任[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2 胡江华;;创新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系统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3 王艳华;;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破产[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4 王传仕;张兵;邱益中;;我国企业集团的现实与演变[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5 韦耀莹;钟凤艳;;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问题研究[A];广西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贺瑛;;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构想[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7 姚善英;;有效地堵截洗钱渠道是防治的关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钱勤华;;农村贷款风险分析——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周静;;对金融机构违法经营的治理对策[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10 孙飞;陈兵;蒲实;;中国个人理财业发展探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伟;国债回购规避风险[N];中国商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安明静;券商违规总体上得以遏制[N];国际金融报;2005年

3 成放;巧借“国债回购”生财[N];财会信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郝渊侃;国债回购将“新老划断”[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广发证券太原营业部 金赵亮;国债回购投资指南(二)[N];山西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谢姝;国债回购逼倒A股最后强庄[N];财经时报;2004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楼乘震;上海证券交易所将推2天期国债回购[N];深圳商报;2003年

8 FN记者  李倩;亡羊补牢尚不迟[N];金融时报;2006年

9 王璐;上证所老国债回购完成历史使命[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邵刚;国债回购改革完成[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山山;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赵意奋;金融机构受托资产管理统计监管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罗玉冰;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桑瑜;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谭辉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叶涛;全球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徐明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王峗;危机救助中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潘鹏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江;我国金融机构运用国债回购的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计培丽;我国小额金融机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杨楠;金融机构社区服务义务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苏志敏;中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5 马晓明;反垄断法下的巨型金融机构拆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肖肖;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津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动因新探析[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8 蔡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巨灾服务手段及支持重建方式比较[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吴虹生;中国国债回购市场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10 钱晓宁;国债回购中的登记结算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4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64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