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转型期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7:17
【摘要】: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不断创新,衍生性金融产品已经从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能理解的语言转变成一般投资者都必须具备的知识。2000年以来,国际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为迅猛,从2000年至2005年,全球期货总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25.9%,全球场内期权总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43.4%。与此同时,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也从2000年9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338.6万亿美元。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博弈、知识博弈、则富博弈正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激烈展开,对此,我们显然不能置身事外、视而不见。 创新的本质在于实践,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没有转化为行动和成果,创新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成为大型金融机构特有的工具,他们凭借创新,将变化看作是开创一个企业或服务的机遇。对于创新而言,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不具有创新市场的能力就会被远远地抛在竞争者的后面,这是人们的共识。对于中国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理解,而是在别人已经开始全新金融理念运用的时候,我们却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判断中国的金融业是否有创新能力的时候,首先需要看到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市场。 因此,研究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问题,从逻辑上讲,首先应该分析以下问题: (1)在判断中国的金融业是否有创新能力的时候,首先需要看到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市场。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政府与金融机构谁应该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有那些弊端?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应如何与国际接轨? (2)从各个方面看,中国都应该成为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方,经济生活中各个层面存在的巨大风险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进行分散和管理。直接运用“拿来主义”固然可以暂时解决一些困难,但运行起来问题不少。就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状况而言,由政府推动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到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多重约束,使得这一时期的衍生产品创新更多的带有鲜明的引进和补课特征,已经不能适应WTO后金融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造成这种状况除了思想观念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以外,制约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还有那些因素? (3)在真实的世界中,所有的国家都拥有“丰富”的惯例体系:反映文化渊源的习惯、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社会期望以及将这种期望融入日常经营行为的方式。因此,当交易从一种文化背景转变到另一种文化背景时,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的作用。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惯例体系,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和投资者行为? 对以上问题的探索,可以为研究转型期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个例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的重点主要不在于刻意描述衍生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而是重在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使其本土化,变成中国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 金融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甚至是核心部分,控制金融资源,或者主导金融改革和发展,是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在意蕴。就转型期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研究的特殊性而言,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与制度变迁有关,但这个观察却经常不能覆盖金融衍生产品的自主型创新。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金融产品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交易所市场构建和定价技术提高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我国承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金融制度载体的先进程度究竟如何。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其要点是: (1)政府管制与市场化趋势成为观察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两条主要线索: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一方面源于市场参与者规避金融监管以及税收、会计方面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投资者重新分配金融风险的需要。 (2)在研究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把注意力从机构改革以及纠结于其中的支配权力中转移出来,更多的关注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以及投资者的利益。 (3)在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政府要亲自制定创新项目、干预创新过程,而是需要政府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和机制。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金融市场机制的建设、激励机制和制度改革,而不是单个机构的命运。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说明,必须竭力避免基于政策压力和利润诉求的刻意的衍生产品创新。 (4)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价值仅在于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现实。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重大问题的出现是其研究的出发点。中国与西方相比,劣势在于分析技术,优势在于体制转型中出现的更为丰富的经济金融现象。从分析个案到推断总体,尽可能敏感、准确地捕捉我国金融运行中衍生产品创新的典型事实,实行开放式的实证研究是从事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 (5)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基于内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中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系统地设计制度供给和风险监管。政府在促进和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应该有两点:首先,要制定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相匹配的制度创新的总体规划。其次,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培养一种维持自由试验环境的能力。 在以上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资产证券化创新、债券远期、利率互换、人民币远期、人民币与外币掉期、认股权证以及股指期货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其发展中的弊端给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转型期中国金融改革的现实出发,建立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2)借助于这一分析框架,从分析个案到推断总体,尽可能敏感、准确地捕捉我国金融运行中衍生产品创新的典型事实,进行了开放式的实证研究;(3)对我国2005年以来出现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图文】:

人民币


美元兑人民币走势(截至2006年12月25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晔;;制度变迁对企业行为文化变迁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2 杨景海;;强化转型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8期

3 曹鸿勇;;关于贫富差距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4 方慧;吕静;马玉秀;;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制度变迁研究——基于中国1992~2008年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5 米玛仓决;;试论社会转型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J];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03期

6 张略彪;;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制度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8期

7 张建梅;;试论转型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创新问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张夏准;张燕;;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政策和历史[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1年01期

9 张志勇;;马克思与诺思关于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比较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杨琦;曾洋;;大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有效抑制行政腐败[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亮;;用“三个代表”思想实现转型期价值失衡的调控[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黄力之;;从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看转型期的价值冲突[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东北财经大学金广建设管理学院课题组;何佰洲;;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与制度变迁[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4—2005年度)[C];2005年

4 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5 魏巍;朱卫东;吴勇;;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李晓玲;王福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程群;;地质勘查单位转型期科学发展问题探讨[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9 赵海怡;;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再辩[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昌国;;对转型期实现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模式中国  经济突围与制度变迁的7个样板》[N];福建日报;2003年

2 ;从乡村自治制度变迁看乡村民主的发展[N];中国社会报;2005年

3 汪丁丁;转型期中国的教育纲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王文寅;改革开放与制度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5 曾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制度突变理论: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磊;转型期内的征地纷争[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志豹;网游行业转型期到来[N];中国企业报;2010年

8 郑剑;转型期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未来半年 腾讯将进入开放转型期[N];证券时报;2010年

10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 姚永康;转型期“躁动”症与定力修炼[N];镇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D];复旦大学;2006年

3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周建军;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赵兴罗;中国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凌智勇;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王广振;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芳;转型期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郭蒙;转型期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资本形成机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妍;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失效问题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尹哲辉;转型期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管恩武;创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6 郭风英;国企改制社区居民利益关系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小林;转型期传统居住空间更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8 黄新伟;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刘希;论新世纪小说中的转型期乡村女性形象[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红军;转型期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2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2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