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21:04
【摘要】:基础设施领域,大致包括电力、通讯、铁路、港口、公路、机场、市政公用 设施以及水利设施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回收 期长的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政府出资和信 贷融资已远远不足以应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现有的融资渠道难以进一步 扩展,民间资金的引入缺乏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问 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障碍。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国际金融市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自从资产证券化在 美国问世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其发展非常迅猛.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产证券化正在引起普遍重视。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 化具有筹资成本较低、“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 信用级别高、风险分散化、 保护国家对资产的所有权益等优势.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将一些收费稳定 的基础设施的未来收益转变为现在的融资权,将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 境的有效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仅处于 理论研究和试点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和金融界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做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对国外的成熟模式做了详细的介 绍与分析,并且在对国内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制度障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些可行的资产证券化变通模式。在实际应用方面,有珠海高速公路证券化融资、 广深珠高速公路融资等案例,但由于法律上的障碍与合适模式的缺失,实际上这 些证券化的运作和实施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只不过基础资产和发起人在国内,属 于国内资产的国外证券化,也称为离岸模式。 在目前国内基础设施项建设开展资产证券化来解决融资问题已取得广泛共 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选择适合于国内情况的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情况下,本文 通过对国内学者提出的三种资产证券化变通模式(城建公司下设子公司型SPV模 式、信托型SPV模式、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下设子公司型SPV模式)运用“符合资产 证券化定义”原则与“资产规模和持续期为满足主体收益最大化必须达到一定标 准”原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模式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下设子公司型SPV模式, 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开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有助于帮助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难以开展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世清;秦亚丽;;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的模式选择及创新思考[J];华北金融;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磊;基础设施融资新视角[N];四川日报;2000年

2 《金周刊》记者 野渡;漳龙入主双菱漳州基础设施融资通道打开[N];中国经营报;2001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余永桢;基础设施融资公私合作 看好PPP模式[N];财经时报;2004年

4 常晓梅;西部更宜采用BOT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3年

5 木子;亚洲经济复苏引来投资热[N];中国保险报;2004年

6 梦涛 张洁;金融高效,,推进城市化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单羽青;东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需要一万亿美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8 ;前进的历程[N];中国财经报;2001年

9 涂露芳;北京首次利用外资处理污水[N];北京日报;2003年

10 李卫玲;中国资产证券化任重道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赵依萍;交通基础设施融资探索[D];厦门大学;2002年

3 宋光辉;以企业债券为基础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卉彤;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姗艳;我国旅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曹旭;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邹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8 蔡铁夫;我国基础设施ABS融资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严家群;我国政府大型建设项目筹融资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沈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3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3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