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香港与内地股市IPO融资定价机制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5:49
【摘要】: 到证券市场进行IPO融资是众多公司追求的融资方式,然而IPO融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价格发现,只有以合理的价格发行,才能成功融资上市。从我国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到,内地IPO发行时的初始收益率明显高于香港的初始收益率,这极大地损害了内地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香港的IPO融资初始收益率比较合理,与国际标准相符合。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从IPO定价方式的角度,比较香港与内地IPO定价方式的异同,以期为改善内地IPO定价方式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内地和香港(H股)IPO融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其中内地IPO融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1984-1992年的起步阶段,1993-现在的发展阶段,香港IPO融资经过四个阶段:1993-1996年的超额认购到持续低迷,1997年的回归效应及重组概念股高涨,1998-2000年的持续低迷,起伏不定,2001年-现在的逐年上升阶段。然后,对截至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仍在使用的IPO融资程序进行总体概括。最后,对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固定价格法、拍卖法、累计投标询价法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首先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对称理论这两个角度对国内外IPO融资抑价现象的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对IPO融资定价的理论进行阐述,该种理论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大部分学者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刻画现实中的定价机制,进而对比各种机制的优劣。最后,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本文的理论支持点和本文的理论创新点。第三部分,首先对内地和香港IPO定价方式的历史演变进行概述。内地的IPO定价方式依次经历:行政化→市场化→半市场化→准市场化的过程,当前内地使用的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询价制阶段,香港IPO定价方式经过固定价格发行方式和混合招标机制两个阶段,其中混合招标机制被评为较成功的定价机制。然后,对香港证券市场(H股)IPO发行流程进行阐述,这些流程可分为重组阶段、发行阶段、后市阶段。其中发行阶段的预路演、分析员大会、管理层路演、簿记、定价机制和配售原则,后市阶段的超额配售权是发行流程的核心部分。最后,深入比较香港和内地IPO融资定价机制,来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首先选择51家“A+H”股上市公司的IPO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比较香港和内地的首日收益率,比较询价制之前和之后的IPO首日收益率,从数据上得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然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用实证分析得出香港IPO定价机制优于内地,并揭示内地IPO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市场中存在过度投机行为;国内多数投资者中未普及价值投资理念,缺乏对公司基本面等信息来分析股票真实价值的能力;国有大型企业股东拥有的权利过多,存在一定的“掏空形为”;询价制的实行之后,新股发售机制渐驱市场化,但效果并不显著。本文第五部分,以香港的IPO定价机制为依据,提出改善我国内地IPO定价机制的思路。 国内外一般都是对内地和香港、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国家的定价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出发比较IPO抑价率,并通过各种定价机制的优劣来进行比较,得出哪种定价机制最优。而本文只选择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选择在两地上市的“A+H”股公司来进行详细、深入的比较。本文得出:IPO定价应放权于承销商;扩大机构投资者,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机构投资者评价体系;适当运用香港的回拨机制;增加1PO定价机制市场化的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来改善内地IPO定价机制。
【图文】:

路演,承销商,选择机构


示意性路演行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颜廷峰;;IPO“低定价”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2 吴长煜;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法演变及评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邓召明;我国股票发行定价效率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4 周侃;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J];上海财税;2002年08期

5 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年04期

6 王峰虎,贾明德;股票发行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赵林茂,张小蒂;IPOs发售机制的演进趋势及比较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11期

8 丛臻,陈金贤;信息不对称对于IPO竞价发行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记军;IPO定价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吕光磊;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发售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7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7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