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6:34
【摘要】: 过去的20多年间,MBO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热潮,并且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及。1997年以后,MBO进入了中国。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MBO在中国究竟是否可行,能否为企业带来真正的财富增长,值得深入研究。 国内对上市公司MBO财富效应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定性的研究,而只有少数学者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有关MBO的问题。近两、三年来,对于MBO的定量研究虽然逐渐增多,但由于中国MBO的案例大多在2002年以后发生,当时只能考察MBO结束后的一、两个会计年度,还无法对MBO前后的财富效应进行大样本统计比较分析,从考察对象、研究区间来看,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国内对MBO财富效应的研究显得较为孤立,很少将运营绩效、财务效应、分红效应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因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含有太多的个别因素,而不能体现MBO的普遍特征。 针对以上的情况,作者依次选取了2001-2004年我国实施MBO的20家样本公司,拓宽了研究区间(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最长考察至MBO后4年的财富效应指标,力求使结论更具有普遍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国内外MBO财务效应、运营绩效、分红效应等方面的理论框架,将三个方面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后的真正财富效应。其中,在财务效应分析中,引入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四组指标;在运营绩效分析中,引入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含量四组指标;在分红效应的分析中,则分别考察了上市公司MBO后派送红股、转增新股、派发现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的情况,其目的是揭示MBO是否能够改变上市公司的营利及分红状况。 通过相关分析,作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MBO暂时不能产生相应的财富效应。我们还是要大力支持能够实质性提高上市公司素质、增加股东回报的并购重组,而上市公司MBO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谨慎实施。随着相关市场及政策环境的完善,MBO终将产生预期的财富效应,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MBO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MBO相比,存在动机不纯等问题,也不能产生纳税优惠效应。因此,应从五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MBO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保证MBO主体的合法性;二是要加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三是要引入公开招投标竞价拍卖机制;四是要保证收购资金来源的通畅性;五是要建立健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有效立法监督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6.6;F83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秋实;;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2 丁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3 戴科;陈昊;陈蕾;;从“不准”大型国企MBO,看其应用、问题及发展[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4 刘达;;我国管理层收购中股权定价问题的分析[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5 庄学泳;;MBO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之探析[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6 张西;李晓琳;;浅谈我国国有企业MBO[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7 ;关于上市公司每年要有一定分红比例的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1年12期

8 唐涛;;上市公司MBO市场效应实证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李晓艳;;关于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论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10 陈岚桦;;警惕上市公司争当放高利贷的财神爷[J];法人;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雪洁;刘汉民;;垄断国企高管薪酬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叶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瑞武;余漱峰;;基于因特网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4 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曹汛;;浅谈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A];对外经贸财会论文选第十五辑[C];2003年

6 浙江省内审协会课题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研究[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7 ;上市公司内审工作的思考[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8 金山;陈盈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法律与财务会计对接评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9 徐向艺;陈振华;马磊;;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其规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何丽梅;刘晓春;;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钟国斌;首例G股管理层收购获批[N];深圳商报;2006年

2 商报记者 王丹 况玉清 张陵洋;MBO因何频现“鲸吞国资”丑闻?[N];北京商报;2010年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李君临;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N];经理日报;2010年

4 陈罗婧;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N];财会信报;2005年

5 章迪诚;管理层收购[N];中国工业报;2008年

6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 吕爱兵;管理层收购走出死胡同的有效途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宋振庆;借管理层收购一举数得 刘道明成名流置业掌门人[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庭满 赵江山 ;“七年之痒”:中国的MBO试验[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静;小天鹅集团改制大幕拉开[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贾柱;大路不通走小路 EMBO成为管理层收购的跳板?[N];中国工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京波;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2 胡杰武;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黄元元;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张立勇;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潘丽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影响因素和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巩娜;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梦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8 何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9 李绪富;我国上市公司重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吴琳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上市公司MBO操作中的问题及规范治理[D];四川大学;2003年

2 纪杰;基于治理因素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动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夏卫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孙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法律问题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5 蔡雷;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若干特征与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曾勤文;中国上市公司MBO财务绩效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马芳;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田谧;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吕桂欣;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7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27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