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基于神经网络的移动证券数据挖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12:54
【摘要】: 计算模式经过两代发展,当前正迈向普适计算模式。在普适计算模式下,计算机以人为中心,各种计算资源通过普适网络被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广泛使用的无线通讯网络正是这样一种普适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促使3G无线通讯时代的来临,无线通讯速率获得极大提高,服务覆盖区域不断扩大。3G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它将为人们提供一个使用移动设备快速、便捷地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使面向移动终端提供应用和服务的信息源日渐丰富。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短信功能和WAP应用,人们已经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通过手机还可以实现网络游戏、新闻订阅、金融数据获取、无线支付以及其它个性化的应用。在3G时代,如何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资源,并且从这些资源中发掘出更多的知识将是我们取得信息优势最为快捷的方法。证券市场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表现出随机游走的模型特征,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才引发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的兴趣。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普适计算和3G无线通讯网络的发展为背景,运用移动数据挖掘的思想和神经网络算法对证券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使用J2ME语言在手机这种便携式普适设备实现神经网络算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运用神经网络模型揭示指数和价格的运行模式特征,提出可行性模型及其程序算法。本研究在算法、载体资源、模型构建等方面均具有挑战性。 为达到研究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对普适计算理论、移动数据挖掘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和计算机理论进行了综合运用,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建立模型并运用J2ME编程语言实现了两种神经网络算法。 首先,通过对问题进行定义,从国内证券市场行情数据库中提取了相关研究数据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分别采用了插值计算、归一化和反归一化、标准化、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其次,在神经网络模型的选取和构建上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为达到实时预测的性能,利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模型的实时学习能力建立证券分析模型,对市场指数、涨跌模式和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最后,根据研究分析和实验仿真的结果,采用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建立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神经网络模型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对投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0.91
【图文】:

数据挖掘,数据准备,过程模型,对数


方面:Mobile Computation 和 Mobile Computing ,前者基于虚拟移动(Virtobility),需要移动软件的支撑,比如移动代理之类的软件系统,通过软件以达到虚拟移动计算;后者基于物理移动(Physical Mobility),也就是说移动设备来实现计算[37]。移动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根植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方,是数据挖掘在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应用,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数据挖掘研究的领域。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过程反映了人们对数据处理的更高要求,是人们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主要有性数据分析、描述建模、预测建模、寻找模式和规则、根据内容检索等。数据挖掘的过程理论,比较经典的有 Fayyad 过程模型[38],如图 2-1 所示RISP-DM 标准的过程模型[39]总结起来说主要有以下步骤:1)定义问题:清义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2)数据准备:数据准备过程包择数据,即在大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提取目标数据集;数据预处理则对数行再加工,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消除噪声,填补丢失的数据删除无效数据等。3)数据挖掘:根据数据功能的类型和和数据的特点选择的算法,在经过清洗和转换以后的数据集上进行数据挖掘。4)结果分析:据挖掘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转换成为能够最终被用户理解的知识。5)运用:将分析所得到的知识进行应用集成。

误差分布,选择模型,平滑参数,误差分布


不同平滑参数下选择模型的预测相等对误差分布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马冰;普适计算——未来世界无所不在[J];数字化工;2004年06期

2 吴介 ,裘正定;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安全机制[J];计算机安全;2005年05期

3 陈琼;一种计算的双层解读[J];互联网周刊;2004年39期

4 朱宁贤;;电子商务在普适计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商场现代化;2007年23期

5 闫凌州;;浅谈普适计算技术对天津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J];天津科技;2006年02期

6 王昌厚;许红伟;;普适计算对我国IT行业的挑战[J];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杨秀杰;陈平;;基于普适计算环境的电子商务议价系统的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11期

8 朱彩萍;;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7期

9 李燕;张旭;金京培;裴海英;;韩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J];数字通信;2011年02期

10 张子迎;刘心;;面向智能空间的普适计算技术[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威;史殿习;;OSGi4HSI: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异构服务集成框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2 吴荣泉;钱立群;;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陆闻天;陶先平;吕建;;普适计算环境中隐私保护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06)论文集[C];2006年

4 饶翔;张瞩熹;史殿习;尹刚;丁博;王怀民;;普适计算透明通信关键技术[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张磊;陈渝;史元春;;PerTester:一个可配置化的普适计算测试平台[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6 叶剑;李锦涛;史红周;朱珍民;郭俊波;顾晓光;;面向普适计算的虚拟桌面服务系统设计[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7 ;前言[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8 孙正兴;;环境智能—普适计算时代的计算服务模式[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9 邸锦;苗振江;杨晓晖;;基于关键词识别及主题检测的智能家庭普适计算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叶俊民;綦志勇;;基于计算元的普适计算的系统结构框架研究[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旭东;手机将进入普适计算时代[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徐光yP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无所不在的普适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刘霞;普适计算让你同享多台计算机[N];科技日报;2010年

4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邱善勤 王常青;普适计算:蓝海有多宽?[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陈超;信息社会也须以人为本[N];科技日报;2009年

6 ;奠定普适计算的基础[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7 谢伟凯 徐光佑 史元春;普适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英特尔公司普适计算策略研究项目主任工程师 Roy Want;普适计算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很重要[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荆晶;“最小计算机”问世,或开启“普适计算”时代[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训练部部长 王怀民;普适计算:融入生活的下一代计算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霄;基于普适计算的协同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勇;具有环境感知的普适计算服务自适应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韩松乔;普适计算中面向移动的软件自适应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廖渊;普适计算环境下一种基于QoS的服务构件组合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5年

5 彭志宇;普适计算环境下的隐私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马守明;基于WSN的普适计算情景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刘志强;普适计算环境下基于场景的可配置服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姚琳;普适计算中实体认证与隐私保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曾帅;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信任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黄润才;普适计算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动态服务集成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斌;普适计算环境下轻量级中间件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陶莎;普适计算环境下服务发现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志刚;普适计算环境中上下文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德鹏;一种Agent普适机器学习分类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徐金星;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瑶;基于普适计算模式下的数字家庭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易健康;觉察上下文计算软件支持环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罗功宸;普适计算多相性及个人智能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安文;可穿戴计算平台结构设计与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峰;构件化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1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31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