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储蓄替代型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0:21
【摘要】: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显著成绩,除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以外的其它利率基本上都是通过市场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涨,但金融资产结构性失衡的情况日益显现。储蓄替代型证券,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短期债券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等的发展,正在逐步将储蓄存款分流到其它投资渠道,缓慢地将银行资金“脱媒”,并投入到更适合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中去。 本文运用经济学知识通过考察国外成熟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储蓄替代型证券的产生、发展,提出储蓄替代型证券对利率市场化具有推进作用,同时利率市场化促使储蓄替代型证券不断发展和完善。随后本文对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研究部分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储蓄替代型证券,并对比国外成熟金融市场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找出我国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可以改进之处,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进一步深化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必要性和意义。基于对我国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难点和重点的认识,本文根据我国金融创新的国情,结合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未来方向及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天倩;;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2 王瀚邦;;高通货膨胀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雅丽;;宏观流动性过剩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4 张文强;;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表现及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11年26期

5 刘鹏;;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6 赵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7期

7 周高宾;;基于“事前”货币需求视角的流动性过剩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6期

8 齐美东;闫春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1年06期

9 冉宇蒙;;后危机时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探究[J];企业研究;2011年14期

10 周立;;流动性过剩: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立振;张继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及投资策略研究[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凌杰;陈文宽;;对我国近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孙小丽;陈浩;杨晓光;;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选择实证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钰;孙英隽;;基于托宾模型的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分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谢国忠;流动性过剩规模超万亿[N];证券日报;2005年

2 Tom Holland;人民币无需重新估值[N];证券时报;2003年

3 华庆;“零风险”的悖谬[N];金融时报;2005年

4 ;宏观调控政策 何去何从[N];证券日报;2004年

5 孙艾婧 黄强;央行票据将淡出历史舞台?[N];上海证券报;2005年

6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 李恩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途径[N];中国证券报;2002年

7 记者 李倩;央票——调控转型期必不可少之工具[N];金融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孙凌燕;“前途理财”:打造金融服务市场化品牌[N];金融时报;2004年

9 记者 浩民 叶再春;工行信贷结构调整兵分三路[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陈小三;美联储加息步伐依然不止[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岱山;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黄霞;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膨胀下的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罗海波;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江;内外失衡下的流动性供给、资产价格及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周钟山;流动性过剩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叶兵;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李世刚;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8 徐挺;资本市场波动与宏观调控[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音;流动性过剩、最优利率规则与通胀目标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与冲击响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世华;中国失踪货币和流动性过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会亮;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储蓄替代型证券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孙涛;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小红;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玲;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赵先卫;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谢艳兵;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习灿碧;国际收支的流动性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冯鸿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谢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4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44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