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4:16
【摘要】: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平台,通过收购兼并等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缺陷,导致我国难以形成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2005年10月制定的“十一五”规划(2006-2010)中就提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因此,如何借助并购等手段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并最终达到取得战略性并购收益、增强上市公司竞争优势、优化民族产业结构是我国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市公司是一个国家的企业核心力量,上市公司收购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协议收购方式一向占主要地位。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由于协议收购是股东之间自主行为,收购公司与大股东协商获得控制权后出于成本的考虑不会继续增持,剥夺了小股东的公平转让权,并且协商价格不具市场化特征,程序上容易产生暗箱操作,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由此市场呼唤更有效的收购方式。要约收购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收购方式,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主要的资本运营方式,能够克服协议收购的众多弊端。从2003年我国第一起要约收购案发生以来,要约收购在我国逐渐得到应用,但是由于股权分置的历史问题一直影响着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它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功能,违背了资本市场公平的基本原则等,因而困扰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制约着要约收购的推行或存在实施中的形式化问题。2005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实施,证券市场逐步由过去的非平衡的二元结构逐渐向全流通模式演变,为股权的自由转换奠定了基础。2006年新的证券法、公司法出台,并且对2002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对要约收购的运作和监管制度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修改和规定,这也会促使要约收购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主流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在此背景下,结合目前的市场状况,对要约收购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分析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具体地讲,本文中将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收购主要方式及区别?协议收购在实施中会产生哪些危害?要约收购较协议收购有哪些优越性?要约收购成功实施的要件?股权分置时期我国要约收购的缺陷?股改对要约收购产生的影响?股改后要约收购发展环境有哪些改善?股改后我国要约收购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和相关法律制度上依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2.51
【图文】:

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收购,比重


图 1.1 要约收购占上市公司收购比重图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因此,改变我国目前协议收购占主导的现状,积极提倡和推进要约收购的发展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在要约收购和其他收购方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股改要约收购发展进行探索,并对股改后要约收购发展限制因素和现有相关法规的缺陷剖析,提出积极培育和促进要约收购发展措施,极具现实意义。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本文创新2.1 国外研究状况在欧美发达国家,要约收购是通行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国外有关要约收购的非常之多,主要集中在并购理论、并购绩效实证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并购的动因和绩检验上。例如:Bemie、Andrews 以股东权利平等为思想核心,他们认为小股东应有控制权的大股东享有平等待遇;Bradley-Desai-Kim 通过分析美国 1963-1984 年期

流通股本,总股本,历年,非流通股


图 3.1:深市历年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置的危害 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分割,市场定价功能丧失公司股份被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且非流通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不公平的市场地位,这主要体现为同股不同价、不同权。价:流通股按市场发行价购买,而非流通股股票按面值取得。实际操低,供需矛盾扭曲了流通股的价格使流通股的发行价格是非流通股的分置: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控股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流通股股东因无法从股权流通中获得收益,其利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减上,收益主要来自流通股溢价发行导致非流通股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利益关注点则较多地放在公司盈利后的分红3和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

定价效率,年份,定价误差


图 4.1:相关年份定价效率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注:日内长短期收益率按照 10 分钟合 5 分钟计,日间长短期收益按照 2 天和 1 天计2、定价误差系数定价误差系数是用各个股票用市场模型回归得到得回归参差得平方和:首先,对每个样本股票利用市场模型进行回归:j , t j j m , t j ,tr = α + β r+ε然后,得到回归在时间 t 的参差:, , ,( )j t j t m tjjaε γ βγ∧∧= +则,t 时的定价误差系数=2j j ,tn∑ε该系数越大表明市场定价效率越差,从上图可以看出沪市的年度定价误差系数已经从 1995 年的 234.29 减少到 2007 年的 73.29,误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兴华;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制度比较: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杜宏光;;强制要约收购豁免制度的功能和条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3 申自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探析[J];北方经贸;2008年02期

4 张人骥;刘春江;;控股溢价、流通溢价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南钢股份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5 刘南君;论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J];经济纵横;2004年07期

6 宋力,韩亮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04期

7 赵宏伟;;中国企业并购现状及发展趋势解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8 袁晓波;杨健;;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中小股东保护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昝新明;;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危害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08期

10 李薇;;资本市场中的要约收购[J];商场现代化;2006年1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周厘逯行胖と

本文编号:2754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54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