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择时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20:03
【摘要】: 自2001年我国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至今,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日益丰富的基金品种和开放式基金灵活的申购和赎回机制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投资于这一集合投资方式。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加投资收益:选择业绩良好的基金和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即控制现金流进入或退出基金的时机。两种方式可以共同促进投资者收益的增加,但是如果投资者选择在不适当的时机进入或退出基金,反而会使收益低于“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从而抵消正确选择业绩良好基金所带来的收益。我国开放式基金起步较晚,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而随着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比例增加,投资者投资经验和风险意识不足、投资稳定性差等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相较于国内外大量对开放式基金经理择时能力的研究,对基金投资者择时能力的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并且数量相对有限,且目前尚无对我国内地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择时能力的直接研究。因此,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择时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可能影响投资者择时能力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基金投资者的择时能力定义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和基金收益相应变化趋势的综合预测能力,这一能力通过改变投资于各基金的比例实现,即在基金业绩上升前增加对该类基金份额的持有,在基金业绩降低前则减少对该类基金份额的持有,以追求自身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对基金投资者择时能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文献,以基金的资金加权收益率与时间加权收益率之差作为基金投资者是否具有择时能力的衡量指标以及择时策略与长期持有策略的收益率对比,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择时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对基金投资者择时行为收益差进行整体和分类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以2007年第四季度为转折点,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前及金融危机阶段投资者择时能力的差别:接着加入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等解释变量,从基金基本信息、基金业绩和投资者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可能影响基金投资者择时行为收益差的因素。 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不存在择时能力,非理性择时行为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显著影响投资者择时行为收益差的因素包括基金成立年限、基金选股能力和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从基金管理公司及销售机构、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角度限制盲目择时行为,以及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稳定市场作用等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
【图文】:

A股指数,收盘价,危机,基金市场


流方向的综合考虑: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显现,2007年9月美联储四年来首次降息以应对愈演愈烈的危机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同时,我国一路高涨的股票市场自2007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图3.1);股市的这一变化也影响到了基金市场,2007年第四季度59只样本基金中有42只的净现金流为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鸿,詹俊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择时能力的非参数检验[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2 汪光成;基金的市场时机把握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3 李心丹,王冀宁,傅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4 于丽;杜玉林;;中国开放式基金选股和择时能力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5 赵学军,王永宏;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07期

6 魏先华,朱世武,梁衡义;中国基金经理能正确把握市场时机吗?[J];世界经济;2003年06期

7 刘亮;;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理论分析:投资方式选择模型[J];世界经济;2009年01期

8 杨青;;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孙建军;陈耕云;王美今;;证券交易中处置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3期

10 邹建峰,林亚茹;我国基金选股选时能力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本文编号:2781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81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