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的隐性交易成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02:16
【摘要】:投资者的回报反映了他的投资策略和交易成本(Keim,Madhavan,1997)。投资策略包括是买入或者是卖出以及买卖时机的选择,而交易成本既影响到投资者的这种选择同时也影响到理论上或者称之为“纸面”上的利润。因此,自Demsetz(1968)的开创性研究以来,交易成本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的框架下研究了上海股票市场的隐性交易成本。微观结构理论对交易成本的研究是从买卖价差开始的。买卖价差通常又被称为报价差,是做市商的买入报价与卖出报价之间的差额,因此是投资者为市场的流动性所支付的成本,Demsetz(1968)称其为隐性交易成本。然而这个成本却是可以观测得到的,之所以称其为隐性成本,是因为对研究者来说买卖价差的数据多数时候是不可获得的,即便得到了,由于成交价不一定等于出价或要价(在有些情况下成交价等于出价或要价),也不一定介于这两者之间(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交价的确介于出价和要价之间),由此决定买卖价差不一定反映了真实的交易成本。因此,Roll(1984)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来推断和估计有效价差,他将推算出来的有效价差称为隐含价差(implicit spread)。隐含价差是观测不到的,它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为信息不对称等付了费。本文沿袭Roll(1984)的概念,把根据理论推算出来的成本称为隐性交易成本。 国内对我国股票市场显性成本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而对隐性交易成本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为了弥补研究上的空缺,本文重点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等隐性交易成本,揭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本文既考察隐性交易成本的数量大小和具体内容,同时也考察隐性交易成本给股票市场所带来的资产定价和市场效率问题。本文的研究分四个层次进行:一是限价委托薄之间的买卖价差、隐性交易成本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层次上本文对隐性交易成本进行了定量计算;二是隐性交易成本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三是隐性交易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其分解;四是在考虑到隐性交易成本之后,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及其结果(对效率的影响)。在这四个层次上,本文的研究视角逐渐由微观的资产定价转向中观、宏观的市场效率研究上。 与上述四个研究层次相对应,本文共分七章进行研究,各章节主要内容和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
本文编号:2800133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屠年松;徐光远;;中国股票市场质量的国际比较[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静武;中国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刚;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对证券市场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彭小江;股票市场流动性与经济周期[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田佳禾;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001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