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价格形成及短期价格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08:00
IPO定价是国际金融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的金融难题之一。从理论上讲,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其股票的IPO价格应该高于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IPO股票上市后的交易价格也应该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IPO价格并非总与公司的内在价值一致,IPO股票上市后的首日交易价格也往往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了诸如IPO抑价等现象的出现。在中国,IPO短期抑价程度远远高于欧美等成熟的股票市场,带来IPO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而这种超额收益经过进一步地短期调整又逐渐回归到市场均衡水平。那么,IPO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PO股票的抑价现象,这种首日超额收益在短期内将如何调整?上述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认为,IPO股票在市场中的最终均衡价格是由股票供给与潜在需求决定的。当供给价格与潜在需求价格相等,供给量与潜在需求量相等时,这一价格便逐渐趋于平衡,反映出股票市场的平均利润以及发行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一均衡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事前(Ex-ante)的价格形成阶段,以及事后(Ex-post)二级市场短期价格调整阶段。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IPO价格形成及短期价格调整进行研究。其中对股票IPO价格形成的研究集中于事前的发行价格确定阶段,本文建立了影响中国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的因素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并应用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对短期价格调整的研究则包括事后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形成和上市后短期内交易价格的调整两个层面,本文建立了影响中国IPO股票首日价格形成的因素回归模型,同时采用市场收益率法则对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价格调整速度进行实证检验。此外,鉴于中国特有的非流通股的全流通问题作为IPO股票价格形成与短期价格调整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也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建立了非流通股全流通的对价理论模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研究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关于中国股票IPO价格形成的实证研究,本文建立了影响中国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的因素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并应用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影响中国股票IPO发行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1)市场利率,高市场利率导致了发行公司的股票预期收益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IPO发行价格定价偏低;(2)招股数量,IPO股票发行的数量越多,承销商为了控制发行风险,越倾向于调低股票的发行价格,即股票IPO价格确定具有显著规模负效应;(3)发行市盈率水平,市盈率越高,表明发行人对公司价值预期越高,IPO股票发行价格越高;(4)企业财务指标,主要表现为企业预期投资回报越高、预期盈利能力越强、则IPO价格定价越高,并且财务指标是影响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 第二,关于中国IPO股票上市后首日价格形成阶段的实证研究,本文建立了影响中国IPO股票首日价格形成的因素回归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在中国IPO股票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性的交易心理,投资者对公司负债比例高等投资风险不敏感,上市首日换手率高;但是,如果投资者参与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的程度越高,对IPO股票的信息收集越多,越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有助于降低抑价现象。从发行公司层面看,普遍存在发行市盈率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发行公司以及承销商对公司预期乐观,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也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期普遍乐观。从承销商来看,承销商的特征不会影响IPO股票上市后首日价格的形成,这间接说明承销商之间的差异性对股票IPO价格形成方面无实质性影响。同时本文还发现: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抑价将持续近一个月。除此之外,虽然大部分国有企业有着较高的非流通股比例,但非流通股的存在对IPO的交易价格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它只会影响公司治理以及公司股票IPO后的其他层面。 第三,关于中国IPO股票上市后短期价格调整阶段的实证研究,采用市场收益率法则对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价格调整速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发现,中国IPO股票上市后,首日交易所形成的高初始收益率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收益率变动不大,基本上在2-3%之间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对股票短期内价格调整的速度,中国IPO股票上市后交易价格调整到其基本价值的天数,即达到均衡价格的天数平均来看大约为2周左右,但是个股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这说明中国股票IPO价格调整天数受个股特征因素影响比较大。此外,随着年份增加,中国股票IPO价格调整天数在逐渐减小,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市场投资者正在不断成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正在不断改善。 第四,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股票IPO定价的特殊问题——非流通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非流通股的定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关于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的补偿定价理论模型,并运用此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更合理地解释了非流通股票的存在对中国股票IPO定价过程的影响,补偿定价理论模型有助于解决非流通股票这样一个特殊的IPO进行定价。 从整体来看,中国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阶段,承销商与发行人主要依据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性指标决定IPO股票发行价格,投资者的定价参与对发行价格的确定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个阶段确定的发行价格并未包含关于股票IPO价值的全部信息,股票IPO均衡价格需要在二级市场通过短期调整来确定。在中国IPO股票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性交易心理、对公司负债比例高等投资风险不敏感等非理性行为。因此,在中国股票IPO首日价格形成阶段,投资者投机性心理以及过度交易行为是导致首日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这样,股票价格需要经过大约2个交易周的时间,均衡价格(即价格等于内在价值)才会最终形成。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832.51
【部分图文】:
图2.1199于2006年中国股票IPO抑价率水平分布.政府的行政干涉政府的行政干涉方面。第一,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自1993年起一直采用由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再由各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上报的方式,这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是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一级市场交易的供不应求。第二,在发行价定价方面,市场监管机构为保证上市计划的顺利实现,而有意控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中国证监会严格规定,按照规定确定的发行价属于一种计划价格,其市盈率一般在巧倍左右。而二级市场上股票的市盈率普遍远远高于15倍。这就会造成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的脱离,发行价格严重脱离市场价格。
数据来源:深圳国泰安(csMAR)IPO股票数据库。画画上市IPo数量{{{图4.2中国 1po股票上市公司数量直观图 :1998一2002表4.8反映了中国沪深两市1998年至2002年期间上市公司发行价格的概要统计。出于直观起见,这里将表4.8的内容用图4.3做进一步的表示。从表4.8可以看出:与上市数量不同,中国这个期间的IPO股票发行价格均值的高峰出现于2001年,沪市9.2元,深市16.8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自
图4.2中国 1po股票上市公司数量直观图 :1998一2002表4.8反映了中国沪深两市1998年至2002年期间上市公司发行价格的概要统计。出于直观起见,这里将表4.8的内容用图4.3做进一步的表示。从表4.8可以看出:与上市数量不同,中国这个期间的IPO股票发行价格均值的高峰出现于2001年,沪市9.2元,深市16.8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自
本文编号:2828544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832.51
【部分图文】:
图2.1199于2006年中国股票IPO抑价率水平分布.政府的行政干涉政府的行政干涉方面。第一,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自1993年起一直采用由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再由各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上报的方式,这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是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一级市场交易的供不应求。第二,在发行价定价方面,市场监管机构为保证上市计划的顺利实现,而有意控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中国证监会严格规定,按照规定确定的发行价属于一种计划价格,其市盈率一般在巧倍左右。而二级市场上股票的市盈率普遍远远高于15倍。这就会造成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的脱离,发行价格严重脱离市场价格。
数据来源:深圳国泰安(csMAR)IPO股票数据库。画画上市IPo数量{{{图4.2中国 1po股票上市公司数量直观图 :1998一2002表4.8反映了中国沪深两市1998年至2002年期间上市公司发行价格的概要统计。出于直观起见,这里将表4.8的内容用图4.3做进一步的表示。从表4.8可以看出:与上市数量不同,中国这个期间的IPO股票发行价格均值的高峰出现于2001年,沪市9.2元,深市16.8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自
图4.2中国 1po股票上市公司数量直观图 :1998一2002表4.8反映了中国沪深两市1998年至2002年期间上市公司发行价格的概要统计。出于直观起见,这里将表4.8的内容用图4.3做进一步的表示。从表4.8可以看出:与上市数量不同,中国这个期间的IPO股票发行价格均值的高峰出现于2001年,沪市9.2元,深市16.8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自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敏欣;我国A股市场新股抑价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宋书彬;中国IPO市场承销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家军;香港市场国企回归A股市场的定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蒋洪祝;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8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285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