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1:35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既具有固定收益特性又具有权益特性的融资工具,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目前国内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程度还尚浅,因此发现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有助于上市公司加深对可转债融资工具及其发行行为的认识,有利于上市公司更有效地利用可转债,对完善和推动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融资成本的角度,综合考虑公司内部财务特征和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对融资决策的影响来构建指标体系。在两步融资决策模型框架下,基于拟公告发行可转债、股票和债券三大类样本公司数据,通过单变量分析对三类样本自变量的显著差异进行检验,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自变量对融资决策的影响。试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是用作“迟来的权益”还是“变甜的债务”,找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真正动机,进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在与自身情况和发行目标上是否匹配。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机是获得“迟来的权益”。本文从控制权收益理论的视角分析发行动机的成因,认为上市公司为获取更多的控制权收益而利用可转债来取得延迟权益融资。然后,又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对动机成因进行进一步阐释。 最后,对政府如何推动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利用可转债提出实施建议。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76.6;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及发行行为分析
    2.1 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分析
        2.1.1 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2.1.2 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缺陷分析
    2.2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行为分析
第3章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设计
    3.1 理论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变量选取
        3.3.1 因变量
        3.3.2 自变量
    3.4 样本数据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分析
    4.1 单因素分析
    4.2 多因素分析
        4.2.1 使用股类或债类融资工具的决策
        4.2.2 发行债性可转债或债券的决策
        4.2.3 发行股性可转债或股票的决策
    4.3 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动机成因分析
        4.3.1 基于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分析
        4.3.2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现实情况的分析
    4.4 对上市公司合理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建议
    4.5 对政府完善和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本文小结
    5.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之处
        5.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迎军;何秋仙;;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动机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2 叶振宇;略论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法律关系[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3 郎银;大众投资新宠──可转换债券[J];经济论坛;1998年24期

4 熊国文;可转换债券的风险和投资决策[J];财会通讯;1998年01期

5 沈荣生,王义秋,崔银萍;可转换债券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马艳;浅析可转换债券的利与弊[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孙玉庆;可转换债券的过渡功能及注意问题[J];企业经济;2002年12期

8 卢春,杨永学;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角;2003年12期

9 李玉茹,杨宝旺;投资可转换债券的利弊分析[J];经济论坛;2004年15期

10 何大庆;可转换债券及其会计处理[J];上海会计;199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博弈均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黄瑞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组合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唐康德;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及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杨建林;基于优化方法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曾鸿志;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政策[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雪芳;可转换债券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7 蒙坚玲;多因素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何志伟;复合期权与路径相关期权定价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黄勇民;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周其源;可转换债券定价与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强;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彭晓;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徐典辉;可转换债券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钱丽芬;引入利率期限结构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与实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邓伟;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6 曾澄;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财务优势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陈岚静;可转换债券价格分析及案例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陈乃彬;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张黎;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刘勇;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6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36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c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