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5:11
   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是建立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关键一环,但其在我国仍然还是一个处于设计中的市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业板市场成功运作的经验,探索一套具有特色的创业板运作模式,特别是交易制度方面,是否引入做市商制度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探讨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文章主要观点是在我国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是必然的趋势,但引入后的做市商制度的可行性,以诚信重建与法律体系的完善为必要条件。做市商制度成功的引入将会成为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的转折点。研究过程中横向纵向并进,文章体系与理论深度并重,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式,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加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操作性。 本文除结论外,主要内容如下: 综述。本章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两个部分。 第一章,做市商制度产生的非偶然性。本章从对国外多层次性的证券交易市场分析入手,通过对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低门槛”、风险防范的“高标准”、信息披露的“高要求”与监督管理的“高强度”的法律特征的总结,揭示了做市商制度与创业板天然的联系。然后,本章从法律角度对做市商制度的起源、构建及运作进行全面再认识。从对做市商享有的特权与承担双重义务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思索,引出对做市商的双重身份的对立统一的深入剖析。 第二章,做市商制度发展的限制与突破。本章对国外创业板市场做市商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D922.287;F832.5
【文章目录】:
研究综述
第一章 做市商制度产生的非偶然性
    第一节 创业板与做市商制度的天然联系
        一、创业板的设立与发展
        二、创业板与做市商制度的连结点
    第二节 做市商制度的起源探究
        一、做市商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考察
        二、做市商制度的运作原理
    第三节 做市商的双重身份的对立统一
        一、做市商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二、做市商是最大的诚信者
        三、“能者多劳”背后的不平衡性
第二章 做市商制度发展的限制与突破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现状分析
        一、NASDAQ市场做市商制度
        二、其他证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第二节 做市商“本性恶”对法律的挑衅
        一、做市商策略性的同谋
        二、做市商利益风险与信息披露的博弈
        三、“本性恶”的做市商
    第三节 混合交易制度完美性的质疑
        一、混合交易制度倍受青睐的原因分析
        二、交易制度混合的两大趋势
        三、混合交易制度的瑕疵
第三章 做市商制度的引入
    第一节 做市商与庄家
        一、做市商是合法的庄家
        二、庄家谋私利不能成为做市商
        三、黑庄、恶庄的终结者_做市商
    第二节 做市商制度在我国的尴尬地位
        一、做市商制度在我国的引入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制度
        三、做市商制度在期货市场与早期股票市场的尝试
    第三节 从中国国情导入做市商制度障碍
        一、做市商制度引入障碍的宏观审视
        二、做市商制度引入障碍的微观分析
第四章 中小企业板对做市商制度的期待
    第一节 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与做市商制度
        一、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差异
        二、中小企业板对做市商制度的需求
        三、中小企业板 LOF主交易商制度
    第二节 中小企业板做市商法律制度的设计
        一、做市商资格的法律确认
        二、做市商权利的法律保障
        三、做市商行为的法律监管
        四、做市商违规的法律惩罚
        五、做市商诚信的法律保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然;;浅析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制度[J];时代金融;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晓琪;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菊;论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颜;证券期货市场做市商制度本土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何涛;做市商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0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40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