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14:52
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成长起来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从一开始就被深深烙下了政府管制的印记。正是由于政府对资本市场实施了立体式的结构管制(水平方向是融资结构管制,垂直方向是市场层次结构管制,再加上核心管制,即主板市场的进入管制),导致我国资本市场至今仍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和结构缺陷,这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不能很好地选拔出大批优质的企业上市,也无力培育高质量的可供上市的后备企业和产业,使资本市场极易成为投机的沼泽,不仅影响目前的效率,而且势必影响未来的效率。 然而,现有的很多关于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都陷于套用西方“市场有效性”理论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得出市场无效率或弱式有效的结论。很显然,这些研究很少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市场结构及制度背景,由此得出的效率评价标准并不能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真实的状况。因此,本文将政府管制下的资本市场效率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政府管制下资本市场的历史效率、制度供给效率和经济效率,然后重点研究政府管制的立场、目的和方式是如何影响企业(产业)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经济效率的。 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并对国内外关于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梳理。 第一章首先阐述资本及资本市场的内涵,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将资本市场界定为中长期资金的融通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借贷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随后辨析了资本市场效率与资本市场有效性之异同,认为两者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资本市场效率不仅体现在信息效率、交易效率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资金实际运用的效率上。 第二章主要考察我国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理论。通过辨析政府管制的内涵,探讨政府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管制失灵理论,描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借以明确我国资本市场中政府管制的性质、原因、结果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 第三章主要考察我国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探究管制的历史背景、管制的必然性和管制的结构性。认为管制的结构主要由融资结构管制、进入管制和市场层次结构管制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强化,共同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资本市场效率的评价体系,认为现阶段必须将资本市场置于政府管制的约束下,来研究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效率。 第五章主要分析融资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首先研究利率管制和企业债券管制如何形成“强制储蓄”,进而导致股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对“强制储蓄”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研究企业债券管制如何弱化债券市场功能,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问题;接着研究融资结构管制如何异化企业融资行为,以及对企业和产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结构管制一方面把社会储蓄资金向股票市场压缩,强化股票市场供需矛盾,这影响股票市场当前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我国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从而未能持续不断地为主板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拟上市公司,并将影响资本市场未来的效率。 第六章主要分析主板市场进入管制(主要针对股票市场)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首先说明进入管制的层次性如何抑制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并说明进入管制的派生物——新股发行定价管制与股票“柠檬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进入管制对股票市场结构的扭曲,得出公司上市实质为“计划配给制”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入管制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最后研究进入管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以及博弈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得出市场非理性的结论。总之,进入管制通过制约上市公司的质量来异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七章分析市场层次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首先从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当前我国是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接着分别分析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对资本区域配置、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一层次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区域配置失衡和技术创新不足,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第八章通过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检验,再次验证了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有关特征。 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研究,归根结底是要说明如何才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第九章提出了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对策,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和企业债券市场管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832.51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综述
三、分析框架
四、理论要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资本、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效率
第一节 资本、资本市场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市场效率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第二章 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理论研究
第一节 政府管制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市场管制的主体—政府(国家)分析
第三节 资本市场利益集团分析
第四节 政府管制失灵—可竞争市场理论
第五节 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第三章 我国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管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管制的必然性
第三节 “立体管制”结构的形成:横向管制+纵向管制+核心管制
第四节 核心管制:进入管制
第五节 横向管制:融资结构管制
第六节 纵向管制:市场层次结构管制
第四章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分类
第三节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逻辑
第五章 融资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融资结构管制一:利率管制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第二节 融资结构管制二:企业债券市场管制对产业资本形成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融资结构管制与资本市场波动之关系
第四节 融资结构管制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异化
第五节 融资结构管制对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主板市场进入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进入管制实施的层次性
第二节 进入管制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进入管制、“上市配给”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第四节 进入管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第七章 市场层次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层次性
第二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资本区域配置的影响
第三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四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
第八章 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第一节 单层次资本市场检验
第二节 资本配置效率检验
第三节 我国资本市场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检验
第九章 改进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融资结构管制改进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三节 主板市场管制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0266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832.51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综述
三、分析框架
四、理论要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资本、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效率
第一节 资本、资本市场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市场效率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第二章 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理论研究
第一节 政府管制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市场管制的主体—政府(国家)分析
第三节 资本市场利益集团分析
第四节 政府管制失灵—可竞争市场理论
第五节 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第三章 我国资本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管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管制的必然性
第三节 “立体管制”结构的形成:横向管制+纵向管制+核心管制
第四节 核心管制:进入管制
第五节 横向管制:融资结构管制
第六节 纵向管制:市场层次结构管制
第四章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分类
第三节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逻辑
第五章 融资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融资结构管制一:利率管制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第二节 融资结构管制二:企业债券市场管制对产业资本形成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融资结构管制与资本市场波动之关系
第四节 融资结构管制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异化
第五节 融资结构管制对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主板市场进入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进入管制实施的层次性
第二节 进入管制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进入管制、“上市配给”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第四节 进入管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第七章 市场层次结构管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层次性
第二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资本区域配置的影响
第三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四节 单一资本市场对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
第八章 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第一节 单层次资本市场检验
第二节 资本配置效率检验
第三节 我国资本市场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检验
第九章 改进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融资结构管制改进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三节 主板市场管制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晶晶;李春晖;;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绍锋;银行间债券市场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亓文亮;基于功能视角的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定量评价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2 严欣欣;电子政务支持下的产权交易市场行政监管体系框架初探[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0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502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