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稳健性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控制
发布时间:2020-10-24 20:10
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公司将其资金进行配置的活动。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有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价值能否最大化,进而影响到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司投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而关于会计方法如何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问题却鲜有研究。 本文将研究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所谓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人员在确认收益(好消息)时对可验证性的要求较高,而在确认损失(坏消息)时对可验证性的要求则较低(Basu,1997)。正是由于这种对可验证性要求的差别,导致了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即会计人员对于损失要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则要到有充分的证据时才可确认。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重要原则之一的会计稳健性是如何约束过度投资行为的呢?这主要在于会计稳健性所要求的对于损失的及时确认。首先,由于会计稳健性的存在,过度投资导致的损失要及时进行确认,经理人员将自己承担因过度投资造成损失的责任,而不能通过推迟确认这种损失将其责任转嫁给后任经理人员。因此,经理人员为避免受到因投资失败导致损失而带来的惩罚就会打消过度投资的念头。其次,通过情况下,债务契约的订立会以某些会计指标为基础。由于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及时确认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导致的损失有可能使公司会计指标无法达到债务契约的要求,这将促使债权人为保证本金的安全而加大对公司的监督力度,以敦促公司从非盈利项目中撤次,避免过度投资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近十年来,我国的会计实务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不断扩大。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9年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扩大为四项,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准备;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又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新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至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已被扩大为八项。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采用“孰低法”,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充分体现了会计稳健性“不能确认任何不确定的收益,但要确认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资产和收益不可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可低估”的要求。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着深刻的稳健性的烙印,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既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典范,那么它是否能够有效约束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呢?本文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角度出发,以全面实施“八项准备”的2001年为时间起点,通过实证检验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与投资支出的关系,发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合计数以及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均与投资支出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证实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确实具有约束过度投资的作用,从而为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此外,针对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准则有关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我们还对四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与投资支出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转回数均与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会导致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提供了经验支持,因为“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禁止了公司利用减值损失转回虚增利润以掩盖其因过度投资导致损失的行为,从而可以有效杜绝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 以会计稳健性可以约束过度投资的理论观点为依据,Bushman,Piotroski和Smith(2006)研究了公司投资规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他们发现,在稳健性水平越高的国家中,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越强。众所周知,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很多制度因素的差别。特别是,他们的结果无法控制各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关系,而这有可能使他们的研究结果不成立。虽然Bushman,Piotroski和Smith(2006)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也指出了这是在他们的研究方法里面无法克服的问题。 本文采用了和Bushman,Piotroski和Smith(2006)不同的方法,利用在中国特有的资产减值准备数据详细披露的特点,并且克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内生性问题,也克服了不同国家间制度因素存在差别的问题。因此,本文不仅确认了在中国的环境中会计稳健性对投资的影响,也为加深关于会计稳健性对投资影响的一般研究做出了贡献。 本文是国内首次将会计方法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通常情况下,会计目标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公司过去的业绩,从而使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本文中,我们证实会计还具有其他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影响公司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增减。如果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公司将向着价值最大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33;F275;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和研究贡献
1.3.2 研究局限
2. 会计稳健性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2.1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分类
2.2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2.3 国外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现状
3. 过度投资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3.1 过度投资的定义
3.2 过度投资行为的形成机制
3.3 关于过度投资行为治理的研究现状
4. 会计稳健性约束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确定
4.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 研究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研究贡献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及启示
5.2 创新之处和研究贡献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4927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33;F275;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和研究贡献
1.3.2 研究局限
2. 会计稳健性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2.1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分类
2.2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2.3 国外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现状
3. 过度投资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3.1 过度投资的定义
3.2 过度投资行为的形成机制
3.3 关于过度投资行为治理的研究现状
4. 会计稳健性约束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确定
4.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 研究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研究贡献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及启示
5.2 创新之处和研究贡献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艳;金融危机背景下新会计准则施行的稳健性效果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4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549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