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三板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18:49
   为了解决被关闭的STAQ和NET系统挂牌公司的股份流通问题,2001年6月1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布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推出了代办股份转让业务。随后,一些从主板“退市”的公司也陆续进入该系统实现原流通股的转让。通过《试点办法》及相关规章可以看出,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的具有资格的证券公司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的股份转让服务业务。代办股份转让业务没有通过交易所完成交易,而只是租用了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因此,这项业务具备了场外交易的基本特征,揭开了我国“三板市场”的序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三板市场就是未来场外交易市场的主体,目前的代办股份转让业务只是它的雏形。严格的说,即将推出的“二板市场”也属于场外交易市场的一部分,NASDAQ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因为它是“集中报价,分散交易”的。如果用排除法来定义,三板市场就是在主板和“二板”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套适合三板市场特点的交易机制,以提高三板市场的运行效率。如何设计微观市场结构(包括价格发现机制),从而降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已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我国三板市场交易机制的设计关注的主题包括:交易对象与范围的确定、交易系统的选择、监管机制、上市标准、交易规则等等内容。将我国的“三板”市场建成中国的场外交易(OTC)市场,使其成为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将中国的OTC市场建成与国际惯例一致、规范的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目标,首先必须设计和选择一套适合中国OTC市场的交易机制。随着三板市场的发展,其交易机制的设计将是各大券商、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从微观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最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交易机制。国外的场外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运作方式。通过介绍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分析世界主要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及其特点。通过比较,发现国外成熟的场外交易市场共同的特征是: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大多采用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上市公司条件比较宽松,但在信息披露和监管方面往往比主板还要严格。中国主板交易所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却是电子竞价机制,所不同的是主板是连续竞价机制和开盘前的集合竞价机制相结合的交易机制,而三板市场是单一的电子集合竞价机制,从而发现中国三板市场与国外场外交易市场,以及 WP=4 三板与主板市场的差异性。 其次,要设计一个高效的市场,必须从理论上明确微观市场结构、交易机制与市场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按照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可以把证券市场划分为报价驱动的做市商市场、指令驱动的竞价市场(分为连续竞价与集合竞价),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市场。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证券交易机制的利弊和价格确定过程,特别是报价驱动的做市商市场与指令驱动的竞价市场的优缺点,以及连续竞价机制与集合竞价机制的利弊,阐明交易机制的选择与重构是市场能够迅速而低成本的发现出清价格,从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途径。 接着,对中国三板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交易机制设计的六个目标是:流动性、透明度、稳定性、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性,这六项标准构成设计证券交易制度目标的六个方面,证券交易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辨证关系。为了分析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的运行状况,对其中的波动性、流动性、有效性、透明度、交易成本五个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安全性与技术设备有关,对这方面不太熟悉,因此未作分析)。研究得出三板市场波动性比较大、流动性极差、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等结论。同时,三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存在缺陷,交易成本也比较高,所有这些问题共同造成三板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最后,通过市场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在对我国现行三板市场交易特点以及交易机制做出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设计三板市场的交易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逐步完善三板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三板市场的信息传播制度、建立三板市场特有的监管模式、建立适合三板市场特点的市场稳定措施、规范三板市场上市主体资格、培育和引导三板市场的投资者队伍等。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F832.5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代办股份转让业务产生的背景
        二、 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的组织结构
        三、 目前代办股份转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的市场定位
        五、 中国发展与规范三板市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场外交易市场的研究现状
        二、 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
        三、 流动性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三节 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
        二、 分析方法创新
        三、 政策创新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主要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
    第一节 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一、 证券场外交易的发展过程
        二、 现代场外交易的特点
        三、 现代场外交易的作用
        四、 现代场外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主要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
        一、 NASDAQ市场的交易机制
        二、 欧洲主要场外市场的交易机制
        三、 亚洲主要场外市场的交易机制
    第三节 我国主板与三板市场的交易机制
        一、 我国主板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机制
        二、 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的交易机制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微观市场结构与交易机制设计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一、 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目的
        二、 交易机制的分类
        三、 竞价市场与做市商市场比较分析
    第二节 交易执行过程和交易订单
        一、 证券交易的主要程序
        二、 证券交易订单以及订单匹配原则
    第三节 不同交易机制的价格确定过程
        一、 竞价市场的价格确定过程
        二、 做市商市场的价格确定过程
        三、 大宗交易机制的价格确定过程
        四、 最优市场系统
        五、 信息在价格确定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政策目标
        一、 如何设计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二、 衡量证券市场质量的六个主要标准
        三、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三板市场波动性与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 波动性及其度量方法
        一、 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与稳定机制
        二、 世界主要交易所的股市稳定措施
        三、 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度量方法
    第二节 三板市场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一、 三板市场指数的编制与样本数据选取
        二、 三板和主板波动性统计量的比较与检验
        三、 主要结论
    第三节 关于建立三板稳定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逐步完善三板的内生稳定机制
        二、 逐步完善三板的外生稳定机制
        三、 建立有效的三板市场监管体系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三板市场流动性分析
    第一节 流动性及其度量方法
        一、 流动性的定义与度量
        二、 流动性的特征与范围
        三、 流动性与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节 流动性与交易机制设计目标
        一、 流动性需求与交易机制设计
        二、 市场微观结构与流动性相互作用机制
        三、 电子集合竞价与市场流动性
    第三节 三板和主板流动性比较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 流动性统计量的计算
        三、 主要结论
    第四节 完善三板市场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目前的电子集合竞价机制
        二、 有针对性的逐步引入连续竞价机制
        三、 在竞价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做市商制度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三板市场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
        一、 三种形式的有效市场
        二、 有效市场假说不成立的检验
        三、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三板市场弱式有效的实证检验
        一、 关于主板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与争论
        二、 市场弱型效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建议
    本章小节
第七章 三板市场透明度与交易成本分析
    第一节 透明度与市场运行效率
        一、 透明度的定义
        二、 透明度与市场运行效率
    第二节 透明度与三板市场信息披露
        一、 我国三板市场信息披露办法
        二、 目前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建立三板市场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第三节 交易成本与市场运行效率
        一、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
        二、对投资者的交易费用
        三、板市场交易成本变革方向
    本章小节
全文总结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三、 未解决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相关网站
附录:几个市场的指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更新;郭淑慧;;新三板扩容存疑[J];董事会;2011年07期

2 袁荣钦;席培;;浅析远期运费协议(FFA)交易机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3 王瀛;;“三板老总”定位新三板 新三板扩容 新造富机器?[J];英才;2011年08期

4 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7期

5 何以;;论我国三板市场的功能定位与基本格局[J];证券法苑;2010年02期

6 黄湘源;;新三板扩容 不要重蹈创业板覆辙[J];新财经;2011年09期

7 于鑫;龚仰树;;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新三板年内华丽“蜕变”[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0期

9 高平;李志勇;梁利;;论我国县域林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林业碳汇补偿交易机制形成与沈阳案例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3期

10 严金海;;农村宅基地整治中的土地利益冲突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基于福建省厦门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青;中国三板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涛;矿业权二级市场建设模式与交易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李悦雷;基于计算实验金融的连续双向拍卖股票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张志鹏;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综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刘翔宇;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焦凯;中国内地权证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刘波;基于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叶国兴;中小企业板投资者风险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玲敏;我国三板市场法律制度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谷永亮;我国新三板市场法律制度[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闫小飞;我国三板市场流动性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朱敏;三板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柴颖;我国新三板市场引入转板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杜恩斌;新三板扩容的风险分析及防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何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下三板市场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汪东;新三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刘流;我国新三板制度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鲍珍慧;新三板挂牌与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9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89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9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