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股票市场价值溢价的来源研究 ——风险补偿还是投资者情绪

发布时间:2020-12-08 18:44
  20世纪60年代,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命题。学术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证券价格总是能充分体现可获信息变化的影响,未来的价格是不可预测的,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在某时刻依据已有的信息来获得超额回报。但是,从80年代后期至今的大量金融研究发现,某些股票和资产组合的收益存在着某种可以预测的模式,投资者能够依据已有的信息来获得超额回报,证券市场并不像有效市场假说所描述的那样“有效”。在这些研究中,价值溢价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理论界分别从“风险补偿”和“投资者情绪”两个角度来研究价值溢价的来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9年1月1日以前上市的全部A股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价值溢价现象;第二,价值溢价是否是由风险补偿引起的;第三,价值溢价是否是由投资者情绪引起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市现率(PCF)和市净率(PB)组合的双维指标是划分价值股和魅力股的最优指标;第二,我国股市存在长期(三年)价值溢价现象,并且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价值溢价现象越来越明显;长...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流程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流程
        1.3.2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价值股与魅力股的定义
    2.2 价值溢价
    2.3 价值溢价的标准金融理论解释
        2.3.1 标准金融理论
        2.3.2 有效市场理论
        2.3.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3.4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2.4 价值溢价的行为金融理论解释
        2.4.1 行为金融理论
        2.4.2 Lakonishok-Shleifer-Vishny(LSV)研究(1994)
        2.4.3 Barberis-Shleifer-Vishny(BSV)研究(1998)
        2.4.4 Daniel-Hirshleifer-Subrahmanyam(DHS)研究(1998)
        2.4.5 Hong-Stein(HS)研究(1999)
    2.5 国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模型
    3.1 研究的问题
    3.2 模型与指标构造
        3.2.1 "价值溢价现象"的检验模型与指标构造
        3.2.2 "风险补偿"的检验模型与指标构造
        3.2.3 "投资者情绪"的检验模型与指标构造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和数据的选择
        4.1.1 样本的选择
        4.1.2 数据的选择
    4.2 数据分析
        4.2.1 "价值溢价现象"的检验模型
        4.2.2 "风险补偿"的检验模型
        4.2.3 "投资者情绪"的检验模型
5 结果和讨论
    5.1 我国股市存在价值溢价现象
        5.1.1 价值溢价现象
        5.1.2 组合的划分指标
    5.2 我国股市的价值溢价现象不是由风险引起的
        5.2.1 经济学角度的检验
        5.2.2 基于CAPM模型的检验
    5.3 我国股市的价值溢价现象是由投资者情绪引起的
        5.3.1 投资者对价值股过于悲观
        5.3.2 投资者对魅力股过于乐观
6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牛市和熊市不同周期的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研究[J]. 贺学会,陈诤.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05)
[2]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溢价实证研究[J]. 宿成建,许舜娟.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08)
[3]价值投资策略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及其实证研究[J]. 陈耀年,周学农.  系统工程. 2005(07)
[4]法马-弗伦奇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评析[J]. 宋逢明,王闻.  经济学动态. 2004(09)
[5]中国股票市场惯性和反转投资策略实证研究[J]. 杨炘,陈展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6]我国证券市场回报率过度反应的实证分析[J]. 邹小芃.  经济科学. 2003(04)
[7]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J]. 吴世农,吴超鹏.  经济科学. 2003(04)
[8]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评介——当前行为金融发展存在自我局限[J]. 郭晔.  经济科学. 2003(03)
[9]价值投资与中国股市对接的思考[J]. 孙友群,陈小洋,魏非.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S2)
[10]中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J]. 宋玲,张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硕士论文
[1]中国股票市场反转策略与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D]. 尹筑嘉.暨南大学 2004
[2]行为投资策略研究[D]. 陈应征.中南大学 2003
[3]上海证券市场反转策略的实证检验[D]. 张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4]上海股市“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D]. 康朝锋.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05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905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