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00:23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实现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基础和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保障。正基于此,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无不重视信息披露制度,均将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列为证券市场发展和监管的重中之重。 我国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初步形成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但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很完善,信息披露的实际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对投资者形成欺诈或误导。尤其是近几年股市上出现的典型案例,说明我国信息披露失真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并且大大损伤了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进而制约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规范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学术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论文从证券市场中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出发,对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下产生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上市公司声誉缺失角度探讨证券市场监管效率低下的原因,指出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个证券市场形成社会公信,这是导致我国证券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及我国证券监管效率如此低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导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研究回顾
(三) 研究角度及论文框架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 有效市场假说
(二) 证券市场市场失灵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 博弈论与信息披露
三、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一) 信息披露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二) 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下信息披露逆向选择根源
(三) 中国证券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下的“柠檬”市场
四、信息披露中的博弈分析
(一)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监管博弈
(二) 运用声誉模型建立激励机制防止信息披露的逆向选择行为
五、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机制设计
(一) 信息不对称下的监管机制设计分析
(二) 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监控机制
(三) 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框架的设计
尾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一个博弈论解释[J]. 谢建国,唐建平. 世界经济. 2005(02)
[2]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J]. 徐金发,刘靓.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09)
[3]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执行偏差——来自A-H股公司双重财务报告差异的证据[J]. 王立彦,刘军霞. 经济研究. 2003(11)
[4]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J]. 吴联生,王亚平. 经济研究. 2003(06)
[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J]. 乔旭东. 会计研究. 2003(05)
[6]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J]. 乔旭东. 当代经济科学. 2003(02)
[7]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J]. 平新乔,李自然. 经济研究. 2003(02)
[8]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J]. 赵涛,郑祖玄. 经济研究. 2002(07)
[9]会计信息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研究[J]. 钱翎. 财会月刊. 2002(04)
[10]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J]. 胡晓清,赵友宝,丛爱红. 商业研究. 2002(01)
本文编号:299819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导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研究回顾
(三) 研究角度及论文框架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 有效市场假说
(二) 证券市场市场失灵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 博弈论与信息披露
三、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一) 信息披露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二) 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下信息披露逆向选择根源
(三) 中国证券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下的“柠檬”市场
四、信息披露中的博弈分析
(一)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监管博弈
(二) 运用声誉模型建立激励机制防止信息披露的逆向选择行为
五、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机制设计
(一) 信息不对称下的监管机制设计分析
(二) 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监控机制
(三) 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框架的设计
尾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一个博弈论解释[J]. 谢建国,唐建平. 世界经济. 2005(02)
[2]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J]. 徐金发,刘靓.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09)
[3]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执行偏差——来自A-H股公司双重财务报告差异的证据[J]. 王立彦,刘军霞. 经济研究. 2003(11)
[4]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J]. 吴联生,王亚平. 经济研究. 2003(06)
[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J]. 乔旭东. 会计研究. 2003(05)
[6]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J]. 乔旭东. 当代经济科学. 2003(02)
[7]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J]. 平新乔,李自然. 经济研究. 2003(02)
[8]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J]. 赵涛,郑祖玄. 经济研究. 2002(07)
[9]会计信息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研究[J]. 钱翎. 财会月刊. 2002(04)
[10]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J]. 胡晓清,赵友宝,丛爱红. 商业研究. 2002(01)
本文编号:2998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9981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