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4 02:17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研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1990到2013年,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回顾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我国资本市场萌芽及探索和尝试阶段。该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有公司进行股份制试点,部分优质的公司公开发行了股票,例如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出现了专门为股票上市和交易服务的机构。1990年11月26日,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命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并于同年12月19日开张营业。1991年7月3日,我国第二家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正式成立,命名为深证证券交易所。第二个阶段(1992-1999),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该阶段,全国掀起了炒股的热潮,股市波动比较剧烈。同时,该阶段成立了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证券监督委员会。证监会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证券市场法规,例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范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第三阶段(2000-2013),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该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股市在该阶段经历了一波大的牛市,从1000多点(2000年1月)上涨到6000多点(2007年10月)。在取得烁烁成果的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任然持续的进步着。 在2013年12月,我国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上市制度由审核制开始向注册制转变,即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在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完善,从最开始仅有的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市场,到2004年推出了中小板市场,再到2009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以及2013年12月推出了新三板市场,使得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了不同类别企业融资发展的需要。在1990年到2013年我国资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的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市公司的“三高”问题: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高超募额;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内幕交易等等。其中,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把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现象命名为“1PO效应”。这种效应不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研究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至今上市公司IPO效应的情况与原因,有利于我国更好的落实注册制,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该效应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同板块下的差异性,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方向。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我国所有上市公司是否存在IPO效应,包括四个板块的上市公司: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2、对比各个板块IPO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包括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沪市主板和中小板、沪市主板和创业板以及创业板和中小板;3、对比存在IPO效应差异的板块,其股票的收益率是否具有差异;4、分析IPO效应存在的一些原因。 论文主要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检验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其框架结构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该部分主要描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问题、数据和方法、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该部分概述了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分为了美国市场的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国内市场分为了主板市场研究(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创业板市场研究和中小板市场研究。 第三部分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阐述了解释IPO效应的理论,主要为四个理论:盈余管理理论、择机上市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和伪市场时机理论。 第四部分方法和数据,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的数据。本文主要选择了Wilcoxon成对样本带符号秩检验和K-S检验。在数据选择上主要剔除了一些会影响本文分析的样本。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IPO效应。该部分主要分为五个小结:上市公司的短期IPO效应、上市公司的长期IPO效应、板块间短期IPO效应的对比分析、板块间长期IPO效应的对比分析,对投资指导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六部分原因探析,该部分主要研究了中小板和创业板2009年上市公司IPO效应的原因。 第七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该部分为总结和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1996年上市的公司不存在短期IPO效应,其他板块和年份上市公司存在短期的IPO效应。沪市主板与深市主板1997年和1998年上市的公司存在长期的IPO效应,其他板块和年份上市的公司不存在长期IPO效应,但是存在业绩下滑的趋势。 2、沪市主板与深市主板1998年和2000年上市的公司在上市之后一年的短期IPO效应有显著的差异,其他时间没有显著差异。沪市主板和中小板的短期IPO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沪市主板和创业板的短期IPO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创业板与中小板2010年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后一年和上市后两年的的短期IPO效应都有显著的差异。创业板与中小板2009年和2011年上市公司的短期IPO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创业板和中小板2010年的上市公司的短期IPO效应有显著的差异。沪市主板与深市主板1997年和1998年上市的公司的长期IPO效应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中小板和创业板2010年上市的公司的短期IPO效应存在差异,其2011年和2012年的二级市场表现也存在差异,中小板的IPO效应弱于创业板的IPO效应,在上市之后两年中小板股票收益率的表现优于创业板股票收益率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并没有持续到上市之后3年。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1997年以及1998年上市的公司存在长期IPO效应,但是其二级市场的表现并没有劣于指数的表现。 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中小板短期的IPO效应有一定解释力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时候,上市公司的短期IPO效应有所缓解。适当的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对缓解IPO效应也有一定的益处。同样的因素对创业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了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IPO效应,包括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研究对象较为宽泛。 2、对比了不同板块之间IPO效应的差异。同时,对板块之间存在IPO效应差异的板块对比了其股票收益率的差异,从而把公司的业绩分析和公司二级市场分析结合起来了,对于指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有所益处。 3、从两个时期角度分析了IPO效应,即短期IPO效应和长期IPO效应,其中短期是指上市前两年到上市后两年,长期是指上市前两年到上市后五年。 本文继续研究的方向是,1、该文重点研究了我国整个上市公司的IPO效应,而对于该效应产生的原因仅探究了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原因,但是以上两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IPO效应。进一步探究IPO效应产生的原因是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2、等待在注册制充分运行之后,对比注册制和审核制下上市公司IPO效应的差异,可以评价制度变化对市场效率影响,这是未来可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IPO效应 板块差异 原因与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4
- 1. 前言14-19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问题15-16
- 1.3 研究意义16-17
- 1.4 本文特点17
- 1.5 数据和方法17
- 1.6 本文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17-19
- 2.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9-27
- 2.1 国外研究19-21
- 2.1.1 美国市场IPO效应的研究19-20
- 2.1.2 其他国家IPO效应研究20-21
- 2.1.3 国外文献综述小结21
- 2.2 国内研究21-25
- 2.2.1 主板IPO效应的研究22-23
- 2.2.2 中小板IPO效应的研究23
- 2.2.3 创业板IPO效应的研究23-24
- 2.2.4 港股IPO效应的研究24-25
- 2.2.5 国内文献综述小结25
- 2.3 国内外文献对本文的启示25-27
- 3. IPO效应的理论解释27-31
- 3.1 盈余管理理论27-28
- 3.2 择机上市理论28-29
- 3.3 股权结构理论29
- 3.4 伪市场时机理论29-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4. 研究方法和数据31-35
- 4.1 选用的财务指标以及计算方法31-32
- 4.2 数据的选取32-33
- 4.3 IPO效应的显著性检验方法33-35
- 4.3.1 Wilcoxon 成对样本带符号秩检验33-34
- 4.3.2 双样本 Kolmogorov-Smirnov检验34-35
- 5. 实证分析35-62
- 5.1 上市公司概况35-37
- 5.2 上市公司的短期IPO效益37-47
- 5.2.1 公司业绩负变化比率分析37-39
- 5.2.2 公司业绩变化幅度的描述性分析39-42
- 5.2.3 公司业绩变化幅度的显著性检验分析42-46
- 5.2.4 小结46-47
- 5.3 上市公司的长期IPO效应47-53
- 5.3.1 公司业绩负变化比率分析47-48
- 5.3.2 公司业绩变化幅度的描述性分析48-51
- 5.3.3 公司业绩变化幅度的显著性检验51-53
- 5.3.4 小结53
- 5.4 板块间短期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3-56
- 5.4.1 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4
- 5.4.2 沪市主板和中小板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4-55
- 5.4.3 沪市主板和创业板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5
- 5.4.4 创业板和中小板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5-56
- 5.4.5 小结56
- 5.5 板块间长期IPO效应的对比分析56
- 5.6 对投资指导效果的实证分析56-62
- 5.6.1 不同短期IPO效应的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表现分析57-59
- 5.6.2 长期IPO效应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59-62
- 6. IPO效应的原因探析62-65
- 6.1 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设定62-63
- 6.2 中小板PO效应原因的定量分析63-64
- 6.3 创业板PO效应原因的定量分析64
- 6.4 小结64-65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65-68
- 7.1 本文结论65-66
- 7.2 政策建议66-68
- 参考文献68-71
- 后记71-72
- 致谢72-73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匀;;我国创业板企业IPO前后业绩变化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2年01期
2 陈良华,孙健,张菡;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研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0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