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违约事件案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11超日债”违约事件案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3月4日,超日公司发布消息称,公司原定于2014年3月7日进行第二次利息支付的“1l超日债”,无法按期将8980万元利息全额兑付,能够支付的金额仅有400万元,付息比例为4.5%。至此,“11超日债”正式宣告违约,成为我国首个违约的企业债券,也宣告我国公募债券的“零违约”记录被正式打破。但就在社会各方积极报道分析我国债市首破“刚兑”迎来后违约时代的同时,“11超日债”却通过各方的博弈,在违约后仍旧实现了本息的全额偿付。我国公募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规则依旧未被打破。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三。虽然存量巨大,但我国债券市场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国外发达债券市场中,违约事件时有发生,但在我国,债券风险事件最终都能通过各方博弈取得完全兑付。“刚性兑付”隐性规则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制度,导致资金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妨碍了债券市场的均衡发展,不利于我国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种基于政府信用的“刚性兑付”隐性规则,影响了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信用衍生品的发展环境,还会严重影响债券风险溢价的作用,使各市场主体盲目追求高收益,忽略了信用风险的差异。虽然“11超日债”违约事件最后仍以“刚性兑付”收尾,却为债券市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意识到公募债券“刚性兑付”并不是我国债券市场的恒久常态,它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也为我国债券市场监管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应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消除或减少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各种弊端。本文通过对“11超日债”违约事件的阐述及分析,透视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长期存在的隐性“刚性兑付”规则,并分析了“刚性兑付”规则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借鉴境外成熟资本市场中对于企业债券违约事件的应对方法,对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及监管提出了一些意见及对策。
【关键词】:“11超日债”违约 刚性兑付 债券市场监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0.1 分析背景10-11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5
- 0.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12-13
- 0.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13-15
- 0.4 框架与研究方法15
- 0.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5-17
- 1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介绍17-24
- 1.1 超日公司简介17-21
- 1.1.1 我国光伏行业现状简介17-18
- 1.1.2 超日公司基本信息介绍18-21
- 1.2“11超日债”基本情况介绍21
- 1.3“11超日债”违约事件发展过程21-24
- 2 “11超日债”违约事件案例分析24-35
- 2.1“11超日”违约原因分析24-29
- 2.1.1 公司层面分析24-27
- 2.1.2 监管层面分析27-28
- 2.1.3 其他因素分析28-29
- 2.2“11超日债”违约所产生的影响29-30
- 2.2.1 打破企业债市“零违约”记录,唤回市场主体风险意识29-30
- 2.2.2 暴露出我国债券市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30
- 2.3“11超日债”刚性兑付结果所产生的影响30-35
- 2.3.1 使投资者存在隐性担保的预期,削弱投资者风险意识30-31
- 2.3.2 影响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31-33
- 2.3.3 影响企业债券的合理定价33
- 2.3.4 集聚金融市场风险33-35
- 3 关于“11超日债”违约事件的对策与建议35-41
- 3.1 建立公司破产偿债机制35-36
- 3.2 合理发挥偿债担保机制的作用36-37
- 3.3 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体制,强化信息披露机制37-38
- 3.4 建立完善的企业债券风险分担机制38-39
- 3.5 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39-41
- 4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晓玲;干胜道;;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原则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艳;;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基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9期
3 滕剑仑;;股市群体合谋现象对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3期
4 杨慧;闫晨璐;;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24期
5 刘衡;;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认知偏差分析[J];新会计;2010年03期
6 李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信息偏差研究[J];时代金融;2006年10期
7 吴长波;;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J];政法学刊;2008年03期
8 赵智全;王怀栋;;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05期
9 张然;张鹏;;中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动机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年01期
10 刘衡;;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与实践导向——基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洁;上市公司治理溢价检验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美丽;公司治理中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王雪;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陈岳堂;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明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肖华芳;公司治理对自愿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米建华;基于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齐萱;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胡军;法国现代金融有价证券的私法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蓝文永;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11超日债”违约事件案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0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