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11超日债违约成因及处置效果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9:00

  本文关键词:11超日债违约成因及处置效果案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债券市场发源地的美国,公司债券发生违约并不是罕见之事,自17世纪发展开始三百多年的发展期间,先后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违约事件。西方理论界将公司未能履行对债主的承诺或出现兑付困难定义为财务困境。国外财务学者针对财务困境发生原因及其预测、进入财务困境到破产阶段风险管理、破产相关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我国,公司债发行相比资本市场成熟完善的西方国家来说起步得比较晚,在发展的三十余年中,没有一例公司债真正发生违约的事件爆发,过去几次濒临违约的公司最后都有政府出面救赎。这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是非正常的现象。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困境理论以及发生财务危机后的应对策略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上首例公司债券违约—“11超日债”违约案例。主要研究了超日债违约成因以及违约后处置过程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海外的主要利润市场宏观经济低迷是行业成因;而公司的过度扩张、过度负债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是财务成因;大股东直接经营,对于过度投资的强制执行以及滥用权力对中小股东利益掏空是公司治理成因;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是制度性成因。违约后的处置方式是破产重整,这是控股股东、债权人、重组方、地方政府多方博弈的结果。超日债获得了有政府背景的担保方担保,可以优先获得部分赔偿并最终完成了全额兑付。违约处置的经济后果是控股股东作出了让步受到了较大惩罚,公司经济绩效有所改善。纵观超日债违约事件始末,最终的结果是超日公司被同行业中的大企业并购重整,超日债违约后,地方政府出于保障地方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动机,在超日债偿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尽管相比过去的违约事件国资委及银行直接出面担保的情形有所改善,但是政府的干预依然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最后,本文从公司经营、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三个层面形成了一定的启示。希望本文能够对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意识、完善债券市场制度体系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超日债 公司债违约 违约成因 经济后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文献综述10-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15-18
  • 1.3.1 论文主要内容15-16
  • 1.3.2 论文研究方法16-18
  • 第二章 案例介绍18-22
  • 2.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18-20
  • 2.2 事件进程20-21
  • 2.2.1“11超日债”发行20
  • 2.2.2 评级持续下降20
  • 2.2.3 宣告违约20-21
  • 2.2.4 完成兑付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案例分析22-46
  • 3.1 违约的成因分析22-38
  • 3.1.1 行业成因22-27
  • 3.1.2 公司治理结构成因27-32
  • 3.1.3 财务成因32-37
  • 3.1.4 监管成因37-38
  • 3.2 违约后处置过程分析38-41
  • 3.3 违约的经济后果分析41-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案例启示46-52
  • 4.1 对公司经营的启示46-47
  • 4.2 对公司治理的启示47-48
  • 4.3 对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启示48-51
  • 4.3.1 减少政府干预48-49
  • 4.3.2 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49-50
  • 4.3.3 鼓励评级机构发展50-51
  • 4.3.4 分散违约风险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附件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素华;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着力点[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浙江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课题组;浙江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3 ;以人才科技为本,创新发展人类健康事业[J];科技信息;2000年06期

4 欧阳卉然;;资产重组:海南上市公司解困的良方[J];今日海南;2000年07期

5 朱继军;试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益与风险[J];经济师;2001年10期

6 福建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课题组;福建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报告[J];福建金融;2001年07期

7 杨绍江;高成长上市公司与绩差公司的比较[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8 王钧;;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利益冲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9 刘豪;浅论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于春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郑敏;;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禄仕;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艳;韩立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5 王福胜;孙逊;杜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组是东北当务之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公司治理与掏空[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9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近期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盘点[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栏特邀主持人 王欣新;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的条件(二)[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令人喜忧参半[N];东方早报;2005年

4 程志云;股市机构投资的第三股力量 财务公司增资热酝酿中[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栾雪飞 翟琳琳 赵海燕;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最佳方式[N];上海金融报;2003年

6 晓马;七公司预告业绩[N];深圳商报;2003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梁惠元;哪些上市公司担保有风险[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双慧;占用原股东资金大股东注册新公司违法[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记者 周梦榕;上市公司咋被搞垮的?华信股份太典型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黄湘源;解开上市公司担保死结[N];证券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方红;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杲娉;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兼任高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4 马军生;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价值[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袁继国;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祝玉斌;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洪卫青;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迎琳;企业上市:从控制均衡到市场均衡的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11超日债违约成因及处置效果案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24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