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 ——以建设银行首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30 08:0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始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典范。我国于2005年底由中国建设银行首发了第一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但此次建行首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模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从证券规模、发行市场、特殊交易载体设立、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方式等五部分对其操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申出了在我国进一步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障碍。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设计出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发展趋势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模式是本文的中心归结点。笔者结合建行首发实践,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客观实际出发,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发起人、特殊交易载体、投资者)及主要操作环节(包括抵押贷款组和标准、证券化产品设计、信用评级体系、资信评级体系、配套政策法规体系)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模式的设计方案。旨在倡导在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业务,使之健康有序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二)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摸索历程
二、建设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分析
(一) 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二) 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分析
1. 证券化规模
2. 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
3. 特殊交易载体的设立与资产剥离
4. 证券化产品的类型
5. 信用增级方式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障碍
(一)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不发达,贷款标准不统一
(二) 特殊交易载体(SPV)的设立形式仍有待进一步摸索
(三) 官方担保或保险机构缺位,难以实现信用增级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设计单一
(五) 我国缺乏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资信评级机构,评级制度不完善
(六) 缺乏足够的机构投资者承接证券发行
(七) 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匹配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一) 进一步明确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目标取向
(二) 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操作设计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主要参与主体设计
2. 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的标准设计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证券设计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增级体系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资信评级体系
6. 健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五、研究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J]. 惠莉,刘荣茂. 现代金融. 2005(01)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机理探析和现实研究[J]. 李蓓.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4(10)
[3]热点中的冷思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浅析[J]. 朱兵. 中国房地信息. 2002(10)
[4]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析[J]. 俞建午. 城市开发. 2001(12)
[5]美国特殊机构的运作及对我国的启示[J]. 张保和,宋小珏,宾融. 财贸经济. 2001(01)
[6]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J]. 汪利娜. 财贸经济. 2000(06)
[7]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中国的启示[J]. 郑万青.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03)
[8]房地产证券化初探[J]. 杨巧. 海南金融. 1999(10)
本文编号:3257371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二)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摸索历程
二、建设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分析
(一) 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二) 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分析
1. 证券化规模
2. 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
3. 特殊交易载体的设立与资产剥离
4. 证券化产品的类型
5. 信用增级方式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障碍
(一)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不发达,贷款标准不统一
(二) 特殊交易载体(SPV)的设立形式仍有待进一步摸索
(三) 官方担保或保险机构缺位,难以实现信用增级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设计单一
(五) 我国缺乏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资信评级机构,评级制度不完善
(六) 缺乏足够的机构投资者承接证券发行
(七) 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匹配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一) 进一步明确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目标取向
(二) 完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操作设计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主要参与主体设计
2. 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的标准设计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证券设计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增级体系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资信评级体系
6. 健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五、研究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J]. 惠莉,刘荣茂. 现代金融. 2005(01)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机理探析和现实研究[J]. 李蓓.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4(10)
[3]热点中的冷思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浅析[J]. 朱兵. 中国房地信息. 2002(10)
[4]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析[J]. 俞建午. 城市开发. 2001(12)
[5]美国特殊机构的运作及对我国的启示[J]. 张保和,宋小珏,宾融. 财贸经济. 2001(01)
[6]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J]. 汪利娜. 财贸经济. 2000(06)
[7]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中国的启示[J]. 郑万青.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03)
[8]房地产证券化初探[J]. 杨巧. 海南金融. 1999(10)
本文编号:3257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2573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