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负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07:47
从总体上讲,国家综合负债包括隐性负债和显性负债两类。其中,隐性负债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主导收入分配,对城镇公有经济部门职工该支付而没有支付、或者说该以符合市场经济办法支付而按计划经济办法统一扣除所造成的历史欠帐,主要包括职工养老金欠帐、下岗失业、基本医疗以及分离“企业办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等多个方面;显性负债则是指国家财政向居民发行的国债(国库券)、以及国有银行吸收的居民储蓄。 国家综合负债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隐性负债没有偿还来源、或者说,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国家对职工的社会保障采取了现收现付制的办法,而没有相应的基金储备,而当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职工的养老、基本医疗保障等历史责任又绝对不可推脱。因此,作为一种旧体制的遗留责任,隐性负债问题应当由国家承担起来并予以特殊处理,这是体制转轨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二是因为在显性负债中,居民储蓄的绝大部分通过国有银行转贷给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巨额的不良资产又使国有银行的贷款有去无回,偿债责任便可能通过国有银行最终转嫁到国家、形成国家对居民储户的负债;三是作为近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手段,国债发行量剧增,使得中...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基本定义和方法论
第一节、 “国家综合负债”的内涵和结构
一、 从“国家综合负债”形成来源角度的定义
二、 从“国家综合负债”制度形态角度的定义
三、 “国家综合负债”概念的若干辨析
四、 “综合”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 方法论
一、 唯物史观和辨证法是研究国家综合负债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马克思的社会扣除理论和国家融资的一般含义
三、 “社会契约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及其“隐性负债”的形成
第一节、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的确立
一、 国家融资方式的选择:“隐性融资”
二、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的内容和机制
第二节、 国家“隐性负债”的形成
一、 国家融资的“社会契约模型”
二、 国家“隐性负债”的形成机理
三、 国家“隐性负债”的偿债机理
第三节、 国家“隐性负债”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
一、 国有资产一般
二、 我国国有资产:国家“偿债”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国家融资体制的变革:从“隐性”到“显性”
第一节、 制度(体制)变革的一般理论
一、 我国国家融资制度改革的起因
二、 制度变革的方向:通向具有复合功能的契约国家
三、 制度变革的“替代”理论
四、 国家融资制度的替代组合:“隐性”“显性”和“基金”
第二节、 财政主导型“隐性融资”的终结
一、 矫正价格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二、 “隐性融资”成本的“真实化”:财政补贴的经济意义
三、 分配格局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导致“隐性融资”体制的终结
第三节、 财政“显性融资”形式的新发展
一、 税收:政府职能的分解与公共财政的凸现
二、 国债:“显性”“交叉”的综合手段
三、 财政对金融的融资方式:赤字透支、公开市场业务和财政投融资
第四节、 金融“显性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居于主导地位
一、 金融的实质: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二、 劳动报酬提高与新的“储蓄——投资”机制的形成
三、 货币化与通胀税和铸币税收入
四、 金融控制与储蓄增长
五、 一个小结:隐性负债和显性负债组合的形成
第四章、 国有经济资本结构及其负债问题:以90年代中期为界
第一节、 国有银行:“高储蓄”及其“不良贷款”
一、 “高储蓄”对改革的贡献及其根源
二、 银行本身的“高负债”和“低自有资本比率”
三、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融资倾斜
第二节、 国有企业:“高负债”及其“不良负债”
一、 负债率的实质:企业资本结构问题
二、 怎样认识国企“高负债率”
三、 国企“高负债”的根源:投资主体错位
四、 “不良负债”的根源:投资主体错位、预算约束和信用廉价
第三节、 国家财政: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一、 怎样测度国债规模的增长
二、 怎样评估适度国债规模:两个矛盾
第四节、 国家综合负债组成及其补偿清理的思路
一、 国家隐性负债的内容
二、 国家显性负债的内容
三、 国家或有负债问题
第五章、 化解显形负债风险、偿还隐性负债欠帐
第一节、 国有经济资本结构调整:化解显性负债风险
一、 对显性负债风险的基本认识
二、 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重组的政策要点
三、 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
四、 “债转股”政策分析
五、 资产管理公司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二节、 养老金保障体制重构:隐性负债的偿还
一、 养老金融资的一般方法: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
二、 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过程和问题
三、 我国隐性养老金债务规模问题
四、 隐性养老金债务的偿还问题
第六章 国家融资体制的新整和
第一节、 偿债资金来源和财政体制保障
一、 隐性负债的偿债需求、来源和体制保障
二、 显性负债的偿债需求、来源和体制改革
三、 国家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需要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融资体制的变革
一、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
三、 我国政府职能的界定及对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第三节、 国家融资(预算)体制的总体目标
一、 复式预算的改革及其不足
二、 走向公共财政、国资预算和社会保障的新整和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J]. 魏凤春,于红鑫. 战略与管理. 2001(02)
[2]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 袁志刚,宋铮. 经济研究. 2000(11)
[3]企业负债的作用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J]. 张文魁. 经济研究. 2000(07)
[4]中国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实证分析[J]. 袁钢明. 经济研究. 2000(05)
[5]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 吴有昌,赵晓. 经济研究. 2000(02)
[6]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J]. 张春霖. 经济研究. 2000(02)
[7]债转股的流程机理与运行风险[J]. 周天勇. 经济研究. 2000(01)
[8]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 樊纲. 经济研究. 2000(01)
[9]从国有资产管理到公共财产管理[J]. 史丹,何骏. 财政研究. 1999(10)
[10]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J]. 张春霖. 经济研究. 1999(08)
博士论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D]. 彭劲松.中共中央党校 2000
本文编号:3565883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基本定义和方法论
第一节、 “国家综合负债”的内涵和结构
一、 从“国家综合负债”形成来源角度的定义
二、 从“国家综合负债”制度形态角度的定义
三、 “国家综合负债”概念的若干辨析
四、 “综合”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 方法论
一、 唯物史观和辨证法是研究国家综合负债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马克思的社会扣除理论和国家融资的一般含义
三、 “社会契约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及其“隐性负债”的形成
第一节、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的确立
一、 国家融资方式的选择:“隐性融资”
二、 国家“隐性融资”体制的内容和机制
第二节、 国家“隐性负债”的形成
一、 国家融资的“社会契约模型”
二、 国家“隐性负债”的形成机理
三、 国家“隐性负债”的偿债机理
第三节、 国家“隐性负债”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
一、 国有资产一般
二、 我国国有资产:国家“偿债”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国家融资体制的变革:从“隐性”到“显性”
第一节、 制度(体制)变革的一般理论
一、 我国国家融资制度改革的起因
二、 制度变革的方向:通向具有复合功能的契约国家
三、 制度变革的“替代”理论
四、 国家融资制度的替代组合:“隐性”“显性”和“基金”
第二节、 财政主导型“隐性融资”的终结
一、 矫正价格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二、 “隐性融资”成本的“真实化”:财政补贴的经济意义
三、 分配格局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导致“隐性融资”体制的终结
第三节、 财政“显性融资”形式的新发展
一、 税收:政府职能的分解与公共财政的凸现
二、 国债:“显性”“交叉”的综合手段
三、 财政对金融的融资方式:赤字透支、公开市场业务和财政投融资
第四节、 金融“显性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居于主导地位
一、 金融的实质: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二、 劳动报酬提高与新的“储蓄——投资”机制的形成
三、 货币化与通胀税和铸币税收入
四、 金融控制与储蓄增长
五、 一个小结:隐性负债和显性负债组合的形成
第四章、 国有经济资本结构及其负债问题:以90年代中期为界
第一节、 国有银行:“高储蓄”及其“不良贷款”
一、 “高储蓄”对改革的贡献及其根源
二、 银行本身的“高负债”和“低自有资本比率”
三、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融资倾斜
第二节、 国有企业:“高负债”及其“不良负债”
一、 负债率的实质:企业资本结构问题
二、 怎样认识国企“高负债率”
三、 国企“高负债”的根源:投资主体错位
四、 “不良负债”的根源:投资主体错位、预算约束和信用廉价
第三节、 国家财政: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一、 怎样测度国债规模的增长
二、 怎样评估适度国债规模:两个矛盾
第四节、 国家综合负债组成及其补偿清理的思路
一、 国家隐性负债的内容
二、 国家显性负债的内容
三、 国家或有负债问题
第五章、 化解显形负债风险、偿还隐性负债欠帐
第一节、 国有经济资本结构调整:化解显性负债风险
一、 对显性负债风险的基本认识
二、 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重组的政策要点
三、 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
四、 “债转股”政策分析
五、 资产管理公司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二节、 养老金保障体制重构:隐性负债的偿还
一、 养老金融资的一般方法: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
二、 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过程和问题
三、 我国隐性养老金债务规模问题
四、 隐性养老金债务的偿还问题
第六章 国家融资体制的新整和
第一节、 偿债资金来源和财政体制保障
一、 隐性负债的偿债需求、来源和体制保障
二、 显性负债的偿债需求、来源和体制改革
三、 国家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需要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融资体制的变革
一、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
三、 我国政府职能的界定及对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第三节、 国家融资(预算)体制的总体目标
一、 复式预算的改革及其不足
二、 走向公共财政、国资预算和社会保障的新整和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J]. 魏凤春,于红鑫. 战略与管理. 2001(02)
[2]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 袁志刚,宋铮. 经济研究. 2000(11)
[3]企业负债的作用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J]. 张文魁. 经济研究. 2000(07)
[4]中国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实证分析[J]. 袁钢明. 经济研究. 2000(05)
[5]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 吴有昌,赵晓. 经济研究. 2000(02)
[6]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J]. 张春霖. 经济研究. 2000(02)
[7]债转股的流程机理与运行风险[J]. 周天勇. 经济研究. 2000(01)
[8]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 樊纲. 经济研究. 2000(01)
[9]从国有资产管理到公共财产管理[J]. 史丹,何骏. 财政研究. 1999(10)
[10]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J]. 张春霖. 经济研究. 1999(08)
博士论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D]. 彭劲松.中共中央党校 2000
本文编号:3565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56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