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华商股市的监管结构:演变轨迹及其政治根源
发布时间:2022-10-09 12:21
世界发达股票市场的历史和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研究一致表明,最有(经济)效率的股票市场监管结构应该是在市场自律、法庭诉讼、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这四种主要的监管手段之间保持协调与制衡。但是,中国近代股市的监管结构非常明显地偏离这种最优模式,具体表现为: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占据主导,而市场自律和法庭诉讼处于边缘。即使放宽视野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跨越一个半世纪的股市监管大历史来看,尽管政府权力在股市的渗透存在一种宽严交替的周期性调整,但是行政监管和国有控制总是在短暂的衰微之后又迅速复兴,最终长期主导着这段漫长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中国这种偏离理论最优结构的监管体系得以长期延续?为了探究这种监管结构的历史根源及其动态演化机制,本文通过追溯1873-1949年近代上海华商股票市场监管结构的演变历史,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自由的股票市场作为一种强大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会给许多企业家带来巨额财富,增加金融资本家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削弱集权政府调动社会资金、实现政策目标、确保政治权威的能力。由于股票市场利益群体(上市公司、经纪公司、股票投资者)与集权政府在如何构建监管制度结构...
【文章页数】:2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制度的独特结构
1.2.1 股票市场治理的最优结构
1.2.2 近代股市监管体系对最优结构的背离
1.3 什么因素塑造了一国股市的监管结构:传统答案
1.3.1 社会传统与意识形态
1.3.2 重大事件与危机冲击
1.3.3 西学东渐与国际学习
1.4 股市利益集团与集权政府:有关股市监管结构的政治学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篇章结构
1.5.1 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
1.5.2 研究涉及的空间地域
1.5.3 历史研究方法论
1.5.4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渊源
2.1 基本分析框架
2.2 监管制度文本与支持性利益集团
2.2.1 有效制度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
2.2.2 股市制度结构的建设思路
2.3 股市发展与支持性利益集团的形成
2.4 股市利益集团和集权政府的冲突
2.4.1 集权政府具有控制股市的天然倾向
2.4.2 股市利益集团对集权政府的抵制
2.5 集权政府对股市利益集团的压制
2.5.1 集权政府的核心利益
2.5.2 中国封建帝国控制工商业的历史传统
2.5.3 利益集团的衰落与近代政府主导型股市监管结构的形成
2.6 政府主导型监管结构与股市发展
2.6.1 良好市场利益集团的缺失
2.6.2 信息披露制度无法建立
2.6.3 法庭诉讼执行效果较差
2.7 本文理论的文献渊源
2.7.1 本文理论与经济社会学经典文献的关联
2.7.2 本文理论与其他研究近代股市文献的关系
第3章 近代华商股市的曲折发展历程
3.1 引言
3.2 动荡不安的近代环境与股市发展
3.3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与股市
3.3.1 近代金融体系特征
3.3.2 近代股市发展概况
3.4 近代华商股市发展简史
3.5 上市公司类型与质量
3.6 投资者特征与股票类型
3.6.1 近代股市的投资者
3.6.2 近代主要的股票类型
3.7 股票发行与交易的演变
3.7.1 股票发行方式
3.7.2 股票交易形式
第4章 近代华商股市监管结构的总体演变
4.1 监管制度结构分析的总体框架
4.2 近代股票市场的自律及衰落
4.3 股市专门立法及其执行
4.3.1 监管立法
4.3.2 实际执法
4.4 股市行政监管机构的出现与演变
4.5 政府对交易所的控制
4.6 应对股市危机
第5章 晚清政府与股票市场
5.1 引言
5.2 晚清财政匮乏与官营工业的萎缩
5.3 民间资本的传统投向
5.4 官督商办企业的股票发行与监管
5.4.1 官督商办模式的演变
5.4.2 晚清政府对股票发行的监管
5.5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逐步接受:以张之洞的思想转变为例
5.6 股票市场支持性利益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5.6.1 清末商办铁路的案例
5.6.2 商人团体的兴起
5.6.3 财经新闻媒体的推动
5.7 晚清《公司律》的颁布与效果
5.8 自发的股票交易市场
5.9 晚清政府对股市崩溃的反应
5.9.1 1883 年的股市大风潮
5.9.2 1910 年的股市大崩溃
第6章 北洋政府与股票市场
6.1 引言
6.2 股市法制建设的进展
6.2.1 股票发行立法
6.2.2 股票交易立法
6.2.3 实际执法
6.3 行政权力在股市的强化
6.4 股票市场对行政权力扩张的抵制
6.4.1 国有企业中的商股与官股冲突
6.4.2 行业自律组织对政府干预的抵制
6.5 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与自律
6.5.1 交易所成立以前的股市
6.5.2 两大交易所的成立
6.5.3 经纪业务与投机
6.6 1921 年的信交风潮
6.6.1 投机泡沫的膨胀
6.6.2 交易所行业自律机制的缺失
6.6.3 银行与钱庄行业的自律机制
6.6.4 北洋政府权威在哪里
6.6.5 危机的后果
第7章 国民党政府与股票市场
7.1 引言
7.2 国民政府对企业股权的控制
7.2.1 意识形态因素
7.2.2 控制企业的工具
7.2.3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觊觎与控制
7.2.4 金融中介机构的国有化与官僚资本控制
7.2.5 股票发行市场扩张的障碍
7.2.6 萎靡不振的股票二级交易市场
7.2.7 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合并
7.2.8 政府加强交易所管理的有关措施
7.2.9 证券行业组织与政府的博弈
7.3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股市的兴盛与自律管理
7.3.1 股票发行的兴盛与自由交易的股市
7.3.2 股票市场的自律组织与自我管理
7.3.3 汪伪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与管理
7.4 抗战胜利后工商业畸形发展与股市投机
7.4.1 国营企业的兴盛与民族工商业的衰落
7.4.2 国有公司的私有化与股票发行
7.4.3 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国有化改组与投机活动
7.4.4 交易所自律与政府行政监管
7.5 股市法制的细腻化与市场主体的行政化
7.6 解释国民党政府时期股市监管制度的演变
第8章 从近代到现代股市监管:纵向比较
8.1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演变的总体特征
8.2 从近代到现代股市监管:一点扩展
8.2.1 国民党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及其逆转
8.2.2 共产党政府对股市的利用与政策调整
第9章 国际视野中的近代股市监管:横向比较
9.1 引言
9.2 欧美股票市场的早期发展
9.2.1 荷兰股票市场的兴衰
9.2.2 法国不发达的股票市场
9.2.3 美国股市的早期发展
9.3 亚洲股市的近代发展
9.3.1 日本股市的早期历史
9.3.2 香港股市的早年
9.3.3 印度股市的诞生
9.4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史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
9.5 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学习与模仿
9.6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模式与西方世界的不同
9.7 解释中国股市监管制度在西化过程中的变异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0.1 结论性评论
10.1.1 区分制度文本与文本背后的支持性利益集团至关重要
10.1.2 理解股市支持性利益集团与集权政府共生之艰难
10.1.3 解释有限学习与周期放权的历史过程
10.2 政策启示
10.2.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0.2.2 近代股市监管史的两点启示
10.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近代与现代朝代纪元表
附录B 上海租界的地域与历史
附录C 近代上海的外商和华商股票交易市场简史
附录D 近代上海华商股票市场大事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应对挑战中促进资本市场科学发展[J]. 尚福林. 求是. 2009(02)
[2]上海股市的第一次高潮和危机[J]. 叶世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J]. 朱荫贵. 经济研究. 2008(03)
[4]中国股票市场寻租行为[J]. 倪馨. 管理世界. 2008(02)
[5]旧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经营权之争[J]. 朱国明. 档案春秋. 2007(01)
[6]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J]. 成九雁,朱武祥. 经济研究. 2006(12)
[7]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J]. 朱荫贵.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4)
[8]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J]. 德怀特·帕金斯. 经济学(季刊). 2005(03)
[9]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 林毅夫,李志赟. 经济学(季刊). 2005(03)
[10]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J]. 朱荫贵. 社会科学. 2005(02)
博士论文
[1]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 王仲.苏州大学 2004
[2]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D]. 张春廷.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民十信交风潮”与近代上海证券市场的变化[D]. 丁玉萍.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88627
【文章页数】:2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制度的独特结构
1.2.1 股票市场治理的最优结构
1.2.2 近代股市监管体系对最优结构的背离
1.3 什么因素塑造了一国股市的监管结构:传统答案
1.3.1 社会传统与意识形态
1.3.2 重大事件与危机冲击
1.3.3 西学东渐与国际学习
1.4 股市利益集团与集权政府:有关股市监管结构的政治学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篇章结构
1.5.1 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
1.5.2 研究涉及的空间地域
1.5.3 历史研究方法论
1.5.4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渊源
2.1 基本分析框架
2.2 监管制度文本与支持性利益集团
2.2.1 有效制度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
2.2.2 股市制度结构的建设思路
2.3 股市发展与支持性利益集团的形成
2.4 股市利益集团和集权政府的冲突
2.4.1 集权政府具有控制股市的天然倾向
2.4.2 股市利益集团对集权政府的抵制
2.5 集权政府对股市利益集团的压制
2.5.1 集权政府的核心利益
2.5.2 中国封建帝国控制工商业的历史传统
2.5.3 利益集团的衰落与近代政府主导型股市监管结构的形成
2.6 政府主导型监管结构与股市发展
2.6.1 良好市场利益集团的缺失
2.6.2 信息披露制度无法建立
2.6.3 法庭诉讼执行效果较差
2.7 本文理论的文献渊源
2.7.1 本文理论与经济社会学经典文献的关联
2.7.2 本文理论与其他研究近代股市文献的关系
第3章 近代华商股市的曲折发展历程
3.1 引言
3.2 动荡不安的近代环境与股市发展
3.3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与股市
3.3.1 近代金融体系特征
3.3.2 近代股市发展概况
3.4 近代华商股市发展简史
3.5 上市公司类型与质量
3.6 投资者特征与股票类型
3.6.1 近代股市的投资者
3.6.2 近代主要的股票类型
3.7 股票发行与交易的演变
3.7.1 股票发行方式
3.7.2 股票交易形式
第4章 近代华商股市监管结构的总体演变
4.1 监管制度结构分析的总体框架
4.2 近代股票市场的自律及衰落
4.3 股市专门立法及其执行
4.3.1 监管立法
4.3.2 实际执法
4.4 股市行政监管机构的出现与演变
4.5 政府对交易所的控制
4.6 应对股市危机
第5章 晚清政府与股票市场
5.1 引言
5.2 晚清财政匮乏与官营工业的萎缩
5.3 民间资本的传统投向
5.4 官督商办企业的股票发行与监管
5.4.1 官督商办模式的演变
5.4.2 晚清政府对股票发行的监管
5.5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逐步接受:以张之洞的思想转变为例
5.6 股票市场支持性利益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5.6.1 清末商办铁路的案例
5.6.2 商人团体的兴起
5.6.3 财经新闻媒体的推动
5.7 晚清《公司律》的颁布与效果
5.8 自发的股票交易市场
5.9 晚清政府对股市崩溃的反应
5.9.1 1883 年的股市大风潮
5.9.2 1910 年的股市大崩溃
第6章 北洋政府与股票市场
6.1 引言
6.2 股市法制建设的进展
6.2.1 股票发行立法
6.2.2 股票交易立法
6.2.3 实际执法
6.3 行政权力在股市的强化
6.4 股票市场对行政权力扩张的抵制
6.4.1 国有企业中的商股与官股冲突
6.4.2 行业自律组织对政府干预的抵制
6.5 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与自律
6.5.1 交易所成立以前的股市
6.5.2 两大交易所的成立
6.5.3 经纪业务与投机
6.6 1921 年的信交风潮
6.6.1 投机泡沫的膨胀
6.6.2 交易所行业自律机制的缺失
6.6.3 银行与钱庄行业的自律机制
6.6.4 北洋政府权威在哪里
6.6.5 危机的后果
第7章 国民党政府与股票市场
7.1 引言
7.2 国民政府对企业股权的控制
7.2.1 意识形态因素
7.2.2 控制企业的工具
7.2.3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觊觎与控制
7.2.4 金融中介机构的国有化与官僚资本控制
7.2.5 股票发行市场扩张的障碍
7.2.6 萎靡不振的股票二级交易市场
7.2.7 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合并
7.2.8 政府加强交易所管理的有关措施
7.2.9 证券行业组织与政府的博弈
7.3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股市的兴盛与自律管理
7.3.1 股票发行的兴盛与自由交易的股市
7.3.2 股票市场的自律组织与自我管理
7.3.3 汪伪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与管理
7.4 抗战胜利后工商业畸形发展与股市投机
7.4.1 国营企业的兴盛与民族工商业的衰落
7.4.2 国有公司的私有化与股票发行
7.4.3 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国有化改组与投机活动
7.4.4 交易所自律与政府行政监管
7.5 股市法制的细腻化与市场主体的行政化
7.6 解释国民党政府时期股市监管制度的演变
第8章 从近代到现代股市监管:纵向比较
8.1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演变的总体特征
8.2 从近代到现代股市监管:一点扩展
8.2.1 国民党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及其逆转
8.2.2 共产党政府对股市的利用与政策调整
第9章 国际视野中的近代股市监管:横向比较
9.1 引言
9.2 欧美股票市场的早期发展
9.2.1 荷兰股票市场的兴衰
9.2.2 法国不发达的股票市场
9.2.3 美国股市的早期发展
9.3 亚洲股市的近代发展
9.3.1 日本股市的早期历史
9.3.2 香港股市的早年
9.3.3 印度股市的诞生
9.4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史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
9.5 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学习与模仿
9.6 中国近代股市监管模式与西方世界的不同
9.7 解释中国股市监管制度在西化过程中的变异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0.1 结论性评论
10.1.1 区分制度文本与文本背后的支持性利益集团至关重要
10.1.2 理解股市支持性利益集团与集权政府共生之艰难
10.1.3 解释有限学习与周期放权的历史过程
10.2 政策启示
10.2.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0.2.2 近代股市监管史的两点启示
10.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近代与现代朝代纪元表
附录B 上海租界的地域与历史
附录C 近代上海的外商和华商股票交易市场简史
附录D 近代上海华商股票市场大事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应对挑战中促进资本市场科学发展[J]. 尚福林. 求是. 2009(02)
[2]上海股市的第一次高潮和危机[J]. 叶世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J]. 朱荫贵. 经济研究. 2008(03)
[4]中国股票市场寻租行为[J]. 倪馨. 管理世界. 2008(02)
[5]旧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经营权之争[J]. 朱国明. 档案春秋. 2007(01)
[6]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J]. 成九雁,朱武祥. 经济研究. 2006(12)
[7]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J]. 朱荫贵.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4)
[8]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J]. 德怀特·帕金斯. 经济学(季刊). 2005(03)
[9]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 林毅夫,李志赟. 经济学(季刊). 2005(03)
[10]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J]. 朱荫贵. 社会科学. 2005(02)
博士论文
[1]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 王仲.苏州大学 2004
[2]中国证券思想及证券市场研究[D]. 张春廷.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民十信交风潮”与近代上海证券市场的变化[D]. 丁玉萍.安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8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68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