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其监督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1 17:52
自2001年8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之日起,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施行已经有4年时间。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主要是为了弥补监事会监督职能的不足,强化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内部监督。但是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实施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其监督绩效的研究,考察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来改进。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规范分析,综合运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现状及效果展开了多角度、多维度研究。 本文引用2004年度沪市上市公司数据,从聘请独立董事人次、年龄、专业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构成比例、薪酬、履职情况、任职家数以及任职时间等九个方面研究了样本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的若干特征,并与美英等国进行了全方面的比较,得到国内各上市公司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的结论。 本文又针对样本公司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外首次以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水平作为衡量独立董事监督绩效的指标,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其监督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独立...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的特殊背景与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图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相关问题说明
1.3.1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与安排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理论背景
2.1.1 两权分离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2.1.2 委托代理理论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2.1.3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本原因
2.1.4 人力资本理论为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国外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监督绩效的研究
2.2.1 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
2.2.2 独立董事对股东利益的维护
2.2.3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改善
2.3 国内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监督绩效的研究
2.3.1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探讨
2.3.2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改善
2.4 对过往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3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3.1 样本公司独立董事总体特征及对比
3.1.1 聘请独立董事人次及人数
3.1.2 独立董事年龄
3.1.3 独立董事任职家数
3.1.4 独立董事专业背景
3.1.5 独立董事职业背景
3.2 样本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对比
3.2.1 独立董事构成比例
3.2.2 独立董事薪酬
3.2.3 独立董事平均年龄
3.2.4 独立董事履职情况
3.2.5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时间
3.2.6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家数
4 模型构建
4.1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测试变量
4.1.3 解释变量—控制变量
4.2 模型建立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独立董事监督绩效的动态分析
5.1.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5.1.2 描述性统计
5.1.3 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T检验
5.2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其监督绩效的相关分析
5.2.1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的偏相关分析
5.2.2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关联方年均占资水平的偏相关分析
5.2.3 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的回归分析
5.2.4 关联方年均占资水平的回归分析
5.3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1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2 独立董事相对薪酬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3 独立董事平均年龄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4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家数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2.5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时间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4 研究结论及解释
5.4.1 动态分析结论及解释
5.4.2 相关分析结论及解释
5.4.3 方差分析结论及解释
6 研究对策及展望
6.1 研究对策与建议
6.1.1 明确独立董事的职权范围
6.1.2 搭建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平台
6.1.3 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6.1.4 规范独立董事的提名机制
6.1.5 建立独立董事行权的专门委员会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51962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的特殊背景与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图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相关问题说明
1.3.1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与安排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理论背景
2.1.1 两权分离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2.1.2 委托代理理论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2.1.3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本原因
2.1.4 人力资本理论为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国外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监督绩效的研究
2.2.1 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
2.2.2 独立董事对股东利益的维护
2.2.3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改善
2.3 国内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监督绩效的研究
2.3.1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探讨
2.3.2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改善
2.4 对过往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3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3.1 样本公司独立董事总体特征及对比
3.1.1 聘请独立董事人次及人数
3.1.2 独立董事年龄
3.1.3 独立董事任职家数
3.1.4 独立董事专业背景
3.1.5 独立董事职业背景
3.2 样本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对比
3.2.1 独立董事构成比例
3.2.2 独立董事薪酬
3.2.3 独立董事平均年龄
3.2.4 独立董事履职情况
3.2.5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时间
3.2.6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家数
4 模型构建
4.1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测试变量
4.1.3 解释变量—控制变量
4.2 模型建立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独立董事监督绩效的动态分析
5.1.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5.1.2 描述性统计
5.1.3 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T检验
5.2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其监督绩效的相关分析
5.2.1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的偏相关分析
5.2.2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关联方年均占资水平的偏相关分析
5.2.3 关联方期末占资水平的回归分析
5.2.4 关联方年均占资水平的回归分析
5.3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1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2 独立董事相对薪酬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3 独立董事平均年龄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3.4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家数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2.5 独立董事平均任职时间与其监督绩效的方差分析
5.4 研究结论及解释
5.4.1 动态分析结论及解释
5.4.2 相关分析结论及解释
5.4.3 方差分析结论及解释
6 研究对策及展望
6.1 研究对策与建议
6.1.1 明确独立董事的职权范围
6.1.2 搭建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平台
6.1.3 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6.1.4 规范独立董事的提名机制
6.1.5 建立独立董事行权的专门委员会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51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751962.html